第877章外出掌兵(第1/2頁)
章節報錯
皇太極雖然急,但是崇禎皇帝不鳥他,他也就沒有辦法,因為他目前根本就沒有能力,破關而入,與關內英雄,角逐天下。
比如說,如果大明跟他合作,直接開放寧錦一線的話,他的騎兵就可以長驅直入,撲向山東,給劉家軍以一個驚喜。
但是如果讓他的大軍沿著錦州一線,一路猛攻過去,寧錦防線會讓他們頭破血流,而海州的孫傳庭也會給他們以致命的一擊,還有察哈爾部的林丹汗,也都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人。
皇太極在感嘆,難道長生天已經不保佑咱們這些子民不成?所有的壞事,基本上就湊在了一起,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順利和不如意。
本來作為漁牧民族,他們最為強大的就是他們的騎射,他們的騎射是天下間最為強大的武力,對上了誰都是所向披靡,他就在想,當年的成吉思汗可以憑著他們的鐵騎橫掃天下,憑啥他們的滿洲鐵騎就不可以呢?
自從打跪了蒙古人,他們是充滿了優越感的,但是當對上了華夏軍以後,他們就沒有了任何的優勢可言,華夏軍的火槍和大炮,讓他們意識到打仗的方式已經改變,世界也在發生改變。
幾次的慘敗,讓其意識到,火槍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火槍火炮才是最為厲害的東西,對上了這些東西,就算你是最為強悍的戰士,披上最為強大的鐵甲,也都不是他的對手。
再別無選擇的情況下,他只好學習使用火槍火炮。
但是在製作火槍火炮的過程之中,他們可是困難重重,雖然他們打造出了大炮和火槍,但是論起威力,卻遠遠不如華夏軍的,而且在炸膛方面則是常有發生,以至於很多官兵都不願意使用大炮和火槍,因為他們擔心,在使用這個東西時,一不留神就就炸膛,沒有被敵人炸死,卻是被自己的炮炸死了。
這樣的場面,可是令他感到非常的憂慮,沒有足夠的火槍火炮,就不能在火力輸出上壓倒華夏軍,就不能夠剋制這一支新生的力量,他們只能夠讓敵人壓著來打。
皇太極十分擔心一點,他就擔心,一旦當敵人統一了中原以後,就是他們的災難之時,現在的華夏軍只是派出了一隻偏師,就能夠讓他們頭痛之極,如果數十萬華夏軍沒著長城出關,他們該如何是好?
眼看見情勢危急,皇太極只好自己親自下場,派出了自己最為得力的大臣范文程,讓他去錦州勸說祖大壽。
皇太極就知道,祖大壽就是遼西將門的領袖人物,他在這一塊算是大佬,說一不二,大家都聽他的,如果他們願意投靠建州,他們不惜裂土封侯以待,直接封他一個郡王,並且約定,他們可以擁有兵權,子孫世代掌控制此地,仿雲南沐家的例,永遠藩屏後金國,相信這樣子的代價,不是任何一個勢力開得出來的,大明開不出這樣的條件,就連華夏帝國,估計也捨不得開這樣的條件。
皇太極就在想,如果祖大壽接受了他們的招降,開放寧錦防線,當華夏軍和大明在山東全力決戰,雙方打得難分難解,勢均力敵之時,他的大軍就趁機入關,橫掃北直隸,坐山觀虎鬥,誰輸就幫誰,最好就是尋找一個機會,把他們兩股勢力一舉的殲滅,這就是最好的選擇。
為了達成目的,皇太極派出了得力的干將范文程,讓他去勸說,同時還帶來了幾大車的金銀財寶,還有美女、名馬、寶劍、盔甲等等,這些都是當今世上最好的東西,為了拉祖大壽等人下水,皇太極甚至向范文程說,只要能拉攏對方,他願意跟祖大壽結拜為異姓兄弟。
這是皇太極想到的唯一辦法,如果能得關寧軍之助,他們就不用在寧錦方向這裡拼一個頭破血流,也都輕易的得到一支精兵,他的建州鐵騎,可以沿著遼西走廊,攻破山海關,即使不能夠把大明和華夏國都給滅了,也可以趁火打劫,
當今的幾大勢力,各都有各有各的小算盤,都在打自己的主意,當然主戰場還是在山東,還是大明與華夏帝國之間的角逐。
駐守在天津衛的楊嗣昌,他早就鼓足了勁,準備等到天氣變壞的時候,就出兵。
楊嗣昌是一個非常有才華,又心高氣傲的人,經過多年的運作,他也都成功的當上了兵部尚書,手掌天下兵權,但是華夏軍的崛起和局勢形勢迅速的崩潰,讓他也都無法穩坐皇城之內,只能夠請旨往外,領兵作戰。
這是他迫不得已的一種做法,如果他不這麼做的話,估計就會讓皇帝狠狠的收拾他一頓。
楊嗣昌屯兵天津衛,虎視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