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7章外出掌兵(第2/2頁)
章節報錯
天津衛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唐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宋金時稱直沽寨,元朝改稱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大明朝後,為了鞏固王朝權利,將自己的兒子們封為王,分別駐守各地,第四個兒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北平,朱元璋駕崩後,因為太子朱標早年薨,所以由朱元璋的長孫朱允炆繼位,史稱建文帝。
燕王朱棣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在諸王中實力最強,由於建文帝平庸無削藩,加上自己的政治野心,朱棣以靖難為名,發兵與其侄子建文帝爭奪皇位。
朱棣率兵從天津的直沽出發,偷襲滄州,經過幾年的戰爭,最終攻陷南京,奪取皇位,三年後,朱棣即位,是為太宗文皇帝,年號永樂。
為了紀念開始發兵的龍興之地,朱棣把直沽這個曾經的天子渡河之地。賜名為天津。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天津得到賜名後,於同年設定了軍事部門,成立天冿三衛。
天津衛也開始了築城建設,初建時的天津城其實是個土城,這座土城周長九里多,城高三丈五尺,寬二丈五尺,城的形狀是東西長、南北短,很像一把算盤,所以當時人們也把它稱為算盤城。當時天津設有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統稱三衛。
天津素有九河下梢之稱,海河、南運河、北運河等眾多河流均在天津交匯。
海河全長七十公里,它穿越天津,東入渤海,早在公元三世紀以前,海河作為天然河流,就成為華夏北方人民的水運通道,東漢時期曹操開挖河渠工程,將海河平原上的三百多條大小河流由分流入海改為眾流歸一,初步形成了成扇面型的海河水系。
隋朝隋煬帝楊廣下令開鑿了全長一千四百多公里的大運河,溝通了海河與黃河、淮河、長江等水系的聯絡,奠定了天津四通八達、航運樞紐的地位,為天津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金、元以後,漕運開通,不論海漕還是河漕,江南的漕糧都要經過海河運抵京都,永樂帝建都北京以後,天津轉輸漕糧的任務更加繁重,到明朝宣德十年,朝廷專門在天津設定管理漕運的專門機構,大運河上糧船上萬艘,轉輸漕糧五百萬石之巨,繁榮景象另人歎為觀止,實為北方第一繁勝地。
但這一切終於劉家造反,高度依賴運河的天津衛,也終結了其繁華,無北來之漕糧,無南去之船,天津一落千丈,敝凋至極,破產之商戶人家無數。
因為劉家軍造反,楊嗣昌昌被迫無奈,只能夠自請外出,督師禦敵,保衛京師。
經過一番苦戰,他們是把敵人壓制在了滄州一線,頂住了敵人的兵鋒。
楊嗣昌他當初外調的時候,是存著以拼死一命報家國的想法,華夏軍突然間爆起殺人,幾乎就要拿下了京師,他別無辦法,只能夠前來抵擋,以兵部尚書,掌管全國兵員之調動的身份幹這活,其實是有些掉價的。
但是自從他外出,直接掌兵以後,反而覺得,在外面更能加實現他的想法。
在朝廷之中,上有內閣,下有六部言官,處處制肘,相互拆臺,相互扯皮,基本上都幹不了什麼事,主要的精力,都用於政鬥黨爭方面去了。
每做一樣事情,你都必須考慮各方面的反應,防自己人的時候,多於防範敵人。
這兵部尚書是沒法乾的了,在崇禎朝,換得最快的,第一就是戶部尚書,因為他弄不到足夠的錢糧,壓力又大,只能走人,其次就是兵部尚書,一系列軍事行動的失敗,都歸咎於兵部尚書身上,這也可以說是一個坐在火山口上的位置。
楊嗣昌外出天津大營,率領數十萬大軍,抵禦劉賊的時候,反而令他有一種實權在握,得償所願的感覺,至少他在地方,所有的人都對他言聽計從,沒有人敢反抗於他,這令他有一種人上之人,大權在握的感覺。
他在朝中,無法實行自己的想法,無法貫徹自己的理念,但是在天津這裡,反而可以這麼做,他就安心的留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