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後王文東聽到了劉布遇刺的訊息,當然這只是民間的小道訊息,官方是不承認這件事的,這是所有的人猜測和穿鑿附會的。

王文東是不會相信劉布遇刺,因為他可是知道劉布多麼的怕死,他有多麼的小心,平時要麼就呆在家戒備森嚴的軍營或者是家中,出入的話都是前後扈從,披三層鐵甲。

別的行軍大將,可是穿著一身特別漂亮和威武雄壯的鐵甲,只有他穿的是普通士兵的鐵甲,不是為了跟士兵同甘共苦,而是讓敵人無法認出來,即使他偶爾出去,也都是大批隨從,前呼後擁,這樣的人怎麼可能被刺殺?

但是隨後華夏朝廷的一些做法,又令他感到驚訝,這便是朝廷居然像是方寸大亂,氣急敗壞的樣子,而且還改由劉遠橋御駕親征,前來山東督戰。

到了此刻,即使王文東他不相信,也得相信了,因為他知道的事情更多,華夏帝國的朝廷,他們宣佈劉布正率領著一支精銳的部隊,前往山東支援。

別人對此,是將信將疑,但總攬山東全域性的王文東則得出一個結論,朝廷在說謊,因為在山東境內,就沒有這樣的一支部隊,這令他恐慌不己。

王文東可是知道劉布在華夏軍之中的地位,華夏軍沒有了他,又面臨如此殘酷和慘烈的決戰,軍心和士氣不受到巨大的打擊,這是不可能的。

劉遠橋御駕親征,沒有起到振奮士氣的作用,反而令士氣更加的低落,因為所有的人都可以肯定一點,劉遠橋不如劉布,甚至還不如華夏軍幾大主帥中的任何一個。

別人是惶恐,王文東則比別人更加的悲觀,因為作為山東巡撫的他,可是知道山東現在的防衛力量有多麼的弱,跟朱明朝廷相比,差距是多麼的巨大,如果朝廷雷霆一擊,他們是沒有辦法抵擋的,在他們沒有辦法抵擋的情況之下,山東何去何從?

無數人將家破人亡,死傷枕籍,宛如人間地獄。

王文東沒有想過投降,因為他知道投降是不可能的,像他這些劉氏家族的核心分子,就算是投降了,估計也難逃一刀之厄,就連他們的親人和朋友都會受到連累。

王文東也都知道朝廷能武裝起這樣子的一股力量,全靠是畫上了一個天大的餅,強撐過來的,他們只有兩三個月的軍糧,他們的糧響,還得著落在山東的老百姓身上,這也就意味著朝廷的軍隊,不可能饒過山東本地的權貴和這些百姓人家,指不準還指著山東的錢糧來發軍餉呢?

這就意味著雙方存在著,根本上的利益衝突,不可並存,而且朝廷直到了現在,也都沒有派人對他們進行招降,想其態度很明顯,這就是要把這些人全部都剷除。

正當王文東煩惱不已的時候,他又聽到了一個更加不好的訊息,這訊息就是崇禎皇帝正式下旨,封楊嗣昌為登萊侯爵,負責統籌天津大營五十衛的大軍,進攻山東的東三府。

同時任命洪承疇為濟南候爵,負責領導保定大營的四十衛軍隊南下,直撲東昌府。

朱燮元為兗寧侯爵,負責攻掠兗州府、江淮等地,皇帝十分大方,破格的給非黃親國戚以外的人,直接封為侯爵,這在大明兩百多年,都非常少見,除了開國之後,好像後來基本上都沒有。

但是這也相當於畫餅充飢,望梅止渴,因為這些人的封地,都是在華夏軍的控制之內,如果他們能夠攻下山東,他們就是實打實有封地的侯爵,如果打不下來,一切也就是鏡中花水中月,也就像是毛驢眼前的那一根胡蘿蔔,讓他們拼命的。

可以想象,崇禎皇帝為了讓這些武將們拼命,他是想盡了所有的辦法,如果這樣都不奏效,估計他也都沒有辦法,也只能夠望洋興嘆了。

當然對於這些東西,華夏帝國方面也都毫不示弱,劉遠橋又進行了新一輪的軍事任命,對這些手握兵符,掌管大軍的大將們,紛紛的給他們封賞田地、豪宅、美人等等,極大的刺激了軍心士氣。

雙方那是針鋒相對,大戰一觸即發。

對於大明之內的緊張局勢,遠在遼陽的皇太極也都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也急得抓耳撓腮,這分明就是大明的總決戰,無論是誰勝利了,就是未來的霸主,如果他的後金國能在此時參上一腿,那就可以在這一次舉世的盛事中分一杯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