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皇太極雖然想跟大明方面進行結盟,但是大明朝廷和皇帝的清高,出乎了他的意料之外,他們都走投無路了,居然還是不願意跟他們合作,他們開出了這麼好的條件,換作皇太極他,估計連想都不想,就會答應了,但是自從聶大英回去以後,也就一直沒有了後文了。

雖然皇太極在北京城也部署有一些密探,但這些密探也都沒有打聽到什麼有效的訊息,大明君臣對此事絕口不提,好像朝廷根本就不承認有這麼一回事。

而且他們還有人故意的放出風聲,試探雙方合作的可能,結果這種風聲才放出去,就被大明的清流官員們口誅筆伐,群起而攻之,他們認為,跟一些荒野蠻夷合作,是十分丟臉,十分掉價的事情,休要再提,沒的汙了視聽。

用他們的話來說,眼前就是丟了天下,亡了國,也不失為一個漢唐漢子,如果跟這些人合作了,這簡直就是抱薪救火,前門拒虎,後門迎狼,就跟當年的宋國聯金滅遼一般無異。

出乎意料的就是,大明已經陷入了滅亡的邊緣,但是對於跟後金國的合作,卻是被所有的人抵制,連談都不能談,你一說就被對方遺棄和攻擊,硬氣之極。

這樣的情形,可是讓皇太極又氣又急,皇太極在想,這大明皇帝,莫不成腦袋被門夾了不成?不是皇帝的當家作主嗎?怎麼能夠讓這些臣子們作主?

作為一個皇帝,他首先所要做的就是用盡一切辦法,竭盡所能保住他的天下,保住他的江山,有誰抯擋的,管你是泰山都得搬走,就算你是圖門江也得堵死,現在好了,皇帝估計是有興趣與後金國合作,因為與後金國合作,就可以獲得大量的兵員支援,大大的加強了打勝華夏帝國的勝算。

但是臣子們認為這樣子非常的屈辱,非常的丟臉,阻止他這樣做。

皇太極在想,還有什麼比作為一個皇帝得聽臣子的還屈辱?還有什麼比當亡國之君還屈辱嗎?

皇太極就在想,這些大明的皇帝,徹底的沒用了,居然如此的廢物,想當年他們的永樂皇帝,為了登基,可是在豬圈裡面吃豬屎都能做得出來,這夠屈辱了吧?照樣撐了下來,現在到他的子孫,保護他們的天下,連臉都抹不下去,這樣的君王又有什麼用?

當然皇太極不是真心想幫大明,只是想撈一筆好處而已,皇太極十分聰明,他倒是看出大明是處於劣勢。

對於長城之內的兩大勢力的角逐,皇太極對誰都沒有好感,如果有可能,他還想把這些人都給滅了,都給殺光了,然後佔據中原的花花世界,讓自己的子孫在這一片土地上,自由自在的跑馬圈地,自由自在的享受生活。

但是他沒有這麼強大的實力,而且他也都看得出來,無論是誰打贏了此仗,敵人的勢力都會大大的增強,他們很有可能趁機一統天下,建立一個強大的朝廷。

中原王朝一旦強大,他們的刀鋒就會向外,就是他們這些關外的民族倒黴之時,所以皇太極早就定下了策略,對於中原兩大勢力角逐,誰弱就幫誰。

這並不是他要鋤強扶弱,而是他必須把強者打壓下去才行,而且他也看出,大明的各種腐敗和坑爹的地方,這是一個沒落的皇朝,體制僵化,暮氣難振,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滅亡。

而華夏帝國則是一個新興的皇朝,他各方面都非常年輕,非常強盛,一旦讓他得勢,坐擁天下,他們的刀鋒肯定會直指關外,就是他們這些女直人被敵人殘殺之時。

奈何皇太極是有心跟大明合作,只是大明的君臣,根本就看他不起,這真是熱臉貼了一個冷屁股,我心向明月,奈何明月向溝渠。

對於大明朝廷方面的無動於衷,皇太極沒有辦法,只能夠命令他的八旗軍進行動員,集結一切能夠集結的兵力,準備應變。

只是此時他也無力干涉長城之內的角逐了,因為有遼西將門死死地堵在寧錦一線,讓他們根本都沒有辦法繞過去直撲關內,同時孫傳庭也都集結了數萬大軍於海州,一旦看見風聲不對,就可以給他們致命一擊。

如果是以前的明軍,就是集結了數十萬,皇太極也都毫無畏懼,但是這可是齊裝滿員的華夏軍,他們擁有足夠多的火炮火槍,還有戰馬,既有快速進攻能力,也有強大的火力輸出,這樣的人,真心不好對付,他只能夠望著長城內的群雄紛爭,望洋興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