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傳庭他也是一個擁有戰略眼光的人,他一直就在以全盤的角度再看整個戰場的形勢。

當華夏軍拿下了四川,他就知道華夏軍基本上已經奠定了在南方的霸局。

在這種情形之下,大明的選擇真心的不多,主要的就是想在山東方向進行了突破,然後沿著山東一路南下收復失地。

山東就成為了雙方爭奪的關鍵,山東又是劉家的大本營,他們在這裡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物力進行建設,明軍想奪取山東,估計不丟上幾十萬人的性命是不可能。

就連孫傳庭他都有這樣的一種認知,無論是誰坐了天下,都沒有南北朝分立之說,因為天無二日,國無二主。

大明朝想要延續,想要活命,拿下山東,華夏軍想要一統天下,就得保住山東,這就成為關鍵一戰,大決戰不可避免。

現在就是處於雙方大決戰的前夕,作為遼西將門的主人,祖大壽主動寫信求見,估計也是有了自己的想法,打聽自己的心意,準備待價而沽。

其實對於這種人,孫傳庭是非常鄙視的,作為一名軍人如此的狡滑,如此的首鼠兩端,簡直就是恥辱,簡直就是大明的毒瘤,這除掉了就是,大明如果是沒有這麼多的毒瘤,也不會至於今天如此的狼狽。

但是站在華夏軍的立場,他也都必須接受對方的好意,因為他在華夏軍之中幾個月的時間,也都跟這些士兵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在以前,他一直都認為,華夏軍就是一群狼子野心,意圖謀朝篡位,奪取天下的人,但是現在加入了這裡,他才發現一點,其實就是一群想活下去的人而已,他們造反也就是想活命,讓自己活得更好。

想活著還能有什麼錯呢?所以他也都算是逐步的融入了這裡,認可了大家的做法,成為了華夏軍的一員,說白了到這一刻才能令這位大帥級的人物歸心。

加入了華夏軍,就讓孫傳庭他想到了一點,肯定會成為一個二臣,肯定會成為一個遺臭萬年的人,但是如果可以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就是遺臭萬年又何妨?

只有一統天下,讓百姓過上了好日子,才不負自己的一生所學,太史公所言,生有輕於鴻毛或者是重於泰山,為天下百姓而死,為天下百姓而戰,難道是輕於鴻毛嗎?

就連聖人也都不是說過一句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既然是如此,一味的忠君愛國,也都不見得就是最高的選擇。

投了華夏軍以後,孫傳庭一直在詩句和經典之中為自己尋找理論和依據,也就希望自己死後會獲得一個公允的評價,即使沒有辦法獲得公允的評價,最少給自己問心無愧。

聰明的孫傳庭,意識到一點,遼西將門準備投降了,如果對方能歸順於華夏軍,讓華夏軍順利的奪取了這一戰略要地,對他們來說非常的重要,至少可以說明一點,那就是可以少死很多人,少打很多仗。

衝著這一點,即使他再看祖大壽不順眼,不爽對方的為人,這面還是得見一見。

雙方約在了各自防區的邊疆地帶進行會面。

雙方都只帶十來名隨從,騎著快馬,然後登上了山坡,在高處進行約談。

他們秘密會面一個無名的山頭,因為附近有一座北方玄天真武大帝古廟,所以也都叫做古廟山。

在這裡會面以後,祖大壽首先就向孫傳庭行禮,對於他收復失地,表示出極大的尊重親近之意。

其實現在的孫傳庭,雖然是遼南總督,但他是華夏軍的遼南總督,與屬於大明的錦州總兵,互不統屬,對方沒有必要向他行禮,祖大壽主動的行禮,這事表示出一番善意,這令洪孫傳庭意識到,對方可能選擇也不多了。

孫傳庭說道:“建奴狼子野心,其起兵造反,謀朝篡位之心昭然若揭,如果不將其殲滅,我中華必然會落入這等狼子野心之徒之手,重現當年異族統治中原的災難,如果在我們的手上讓江山落入了異族的統治,我等皆是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