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真的沒有戰鬥力?像是寧遠之戰,寧錦之戰,建奴把他們給逼急了,他們可是能在正面戰場上把之建奴都擊退,但是他們需要將戰事遙遙無期的拖延下去。

而且他們也都信了那一句老話,這就是土地爺就得呆在土地廟裡,如果朝廷用強怎麼辦?他們也都有些不以為然了?

現在的朝廷,難道還能派出三十萬大軍去征討他們不成?

朝廷唯一能對付他們的,就是卡斷他們的糧食和軍餉供應。

關寧軍能夠迅速的崛起和膨脹,這也是因為朝廷自從建立寧錦防線了以後,每年都往這裡輸送巨量的遼響,讓他們賺了很多很多的錢,全國這麼多軍隊之中,只有關寧軍他們的軍餉是優先供應和不會少的。

當然自從華夏軍崛起了以後,他們的軍餉也都被剋扣了,這已經引發了他們巨大的不滿,在在引發了他們巨大的不滿以後,朝廷沒有下旨撫慰,沒有進行補償,反而讓他們把自己的地盤都讓出來,全部去關裡面賣命。

這叫他們怎麼可能答應?遼西將門作為本土地主的利益代表,哪個家裡面沒有幾千或者是上萬佃農或者租戶為他們耕田種地。

這些人出則為兵,入則為民,生在這件地方,長在這一片地方,在這亂世之中,獲得一片安寧之地,再讓他們讓出來,難道去別的地方做乞丐不成?

祖大壽等人就是這般的忽悠手下的兵的,朝廷這是要忽悠大家去要飯,他們迅速的上下一心,達成了一致,就是決定不奉詔。

這樣的做法,可是令新任的薊遼督師是非常的上火,不論是誰,攤上了遼西將門這樣的手下,也都頭大如鬥,以前的孫承宗或者是袁崇煥,對他們有提拔之恩,這些人還聽幾句,到後面的人,既能沒有提拔之德,也都沒有什麼恩德,雙方除了上下關係,也就沒有別的了,所以他們根本都不鳥你,大兵在這些將領的手中,他不鳥你,你還真沒有辦法。

所以不管總督如何的下令崔促,他們就是不肯動,朝廷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只能緊急下詔,詔令在高陽的孫承宗,讓他緊急出山,統帥這一支部隊,為朝廷效力。

現在的朝廷,他們也都天真的認為,要使動關寧鐵騎,可能只有孫承宗這一位老帥了。

祖大壽等人在京師也有眼線的,聽到了朝廷這樣的對策,也都令他們驚懼不已,如果是別人來了,他們不用擔心,不用害怕,這是因為兵都是他們的,只聽他們的話,別人來了也都沒有用。

但是這孫承宗這一位天啟帝師來了,這就不同了,寧錦防線就是孫承宗時候建立起來的,許多人都是他那時候提拔的,對他們有知遇之恩。

如果這樣一位人來,直接繞過這些將領,估計也能指揮部下的兵,這就令他們慌了。

吳襄連忙地跑去錦州,面見祖大壽,商議這件事情的應對之策。

祖大壽聽到了這樣的訊息,也都是小廟失火慌了神,如果是別的人來了,他祖大壽可以不鳥對方,但如果是孫承宗來了,他還真不敢反抗,他也不是這老爺子的對手,對方巨大的威望,可以把它吃的死死的。

祖大壽只能說:“不能讓孫閣老來這裡,他來了,就沒有咱活的地方了。“

吳襄眼中寒光一閃,他說道:“乾脆派兵去,半路……”他做了一個一刀切的手勢。

祖大壽說道:“你瘋了不成?孫閣老對我等有再生之德,做出這種事情,豈不是豬狗不如?”

吳襄他說道:“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說要如何才行?難不成都讓咱們去關內要飯不成?”

祖大壽他也在頭痛這問題,該如何是好,他們就是這一片地的地頭蛇,離開了這片地,就啥都不是,他們與其說是大明的關寧軍,還不如說是大明的藩屏,是在大明、蒙古、建奴之間左右逢源苟活下來的,一旦離開了任何一方,他們都沒有眼前這般過的這樣的滋潤,至於說去關內,更是去要飯去,攤不上什麼好處,祖大壽突然說道:“既然前方無路,我們何不向遼南的孫傳庭都是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