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將門本來就是盤踞在這一片土地上的地頭蛇,所謂的地頭蛇,也就是在地頭上才能夠成事,離開了本地就啥都不是了,也就是因為如此,朝廷採取了簡單粗暴的方式,也令他們憤怒不已。

他們可是知道,一旦他們這些主力後撤,估計想回來,也就難了。

而且他們也都明白一點,如果直接上戰場拼命殺敵,再想以前一般,向朝廷索要各種好處,估計也就難了。

且看現在朝廷對付楊嗣昌,還有洪承疇他們的手段,簡直就是把兵當叫花子,打仗就要賣命,沒錢誰愛幹誰去。

而且在遼西這一片土地之上,他們就是稱王稱霸的王,如果離開了這地去到天津或者是保定,人家不是兵部尚書,就是總督大將,他們就是給別人提鞋的料,所以接到了朝廷的詔令以後,祖大壽連夜的前來找吳襄。

兩位遼西將門的領袖一商量,就覺得這是亂命,不可奉詔。

別看吳襄平時有些慫,但是作為山海關總兵的他,也是一個有能耐的人,一旦撤出了這一片地,他就知道,他們將面臨不測的命運。

吳襄說道:“我們守衛計程車地,是我們世代相傳的土地,朝廷居然崽賣爺田心不疼,把田地賣給了建姒以後,讓我們有何面目去見祖先。”

祖大壽作為遼西將門的領袖之一,他就知道這件事將會對遼西將門造成巨大的利益損害,如果他們一旦撤往內地,就是流浪的狗了,就像那些遼南的遼民,去到了登萊等地,只能要飯了,但是他可不像吳襄這般,說出這種理直氣壯高大上的話來,等對方說出這樣的話來以後,他也覺得著啊!就是這樣子啊!作為一個軍人,就應該死守世代鎮守在自己的領地上,而不是棄城而逃。

所以兩位大將坐了下來,一番密議以後,就寫下了奏摺,讓朝廷收回詔令,說這是亂命,讓朝廷收回詔令。

崇禎皇帝正全力以赴組織山東之戰,打贏了山東之戰,大明就可以延續,如果是打輸了,就得去要飯去,而為了打贏山東之戰,他也拿出了他壓箱底的本事,洪承疇、楊嗣昌、朱燮元三位大將所統率的軍隊,只是第一波,九邊重鎮的軍隊,加上關寧鐵騎,將組成援軍,浩浩蕩蕩的趕往支援。

誰知道他料想之中的援軍主力關寧鐵騎,在接到了聖旨以後,居然不肯成行,這就令他有些震怒了。

祖大壽,遼西將門領袖,祖家在關寧軍中是什麼地位呢,祖大壽的兄弟祖大樂、祖大成、祖大弼,子侄祖澤遠、祖澤沛、祖澤盛、祖澤法、祖澤潤、祖可法等,都是上自總兵、下至副將、參將、遊擊的各級軍官。祖大壽的父親祖承訓,號雙泉,是萬曆年間鎮守寧遠的援剿總兵官祖仁的次子。

而且山海關總兵吳襄之子吳三桂,是祖大壽的外甥。而祖大壽乾的最出格的事情就是袁崇煥被崇禎下獄後立馬帶著人就跑了,崇禎拿他還沒辦法,只能叫袁崇煥寫信叫祖大壽回來。

而且在祖大壽首次降清後,遼東巡撫丘禾嘉向朝廷參奏祖大壽率隊獻城投降,崇禎皇帝不僅沒有降罪,反而提升祖大壽為左都督,領錦州。崇禎皇帝三次下詔,命祖大壽進京覲見,祖大壽都藉故推辭,始終堅守在錦州城裡。由此可見,遼西的本土勢力就是隻認將軍不認皇帝。

對於這樣的人,皇帝早就想辦法收拾的了,奈何就是對他們沒有辦法,他們抱團,擁兵自重,難不成現在還派兵去抓拿他們不成?

皇帝看見對方不肯來,沒有辦法,只好下詔,對方進行獎賞,又升了對方的官,希望能看在大局的份上,派兵前來。

祖大壽和吳襄等人,自從抗拒了聖旨以後,他們就知道,這件事沒法善了,朝廷只是想讓他們去送命,讓他們當炮灰,他們不可能離開本地,隨時會面臨朝廷的打擊,所以他們開始命令軍隊進行動員。

但是他們也都明白一點,就目前的形勢而言,朝廷是不可能不可能出兵攻打或者剿滅她們的,只能夠聽之任之。

祖大壽就在說道:“想讓咱們去為你白白的賣命,這怎麼可能辦得到?”

關寧軍的另外一位領袖人物吳襄也都深以為然,點了點頭。

遼西將門,本質是遼西地主集團,孫承宗與袁崇煥在豢養遼西軍閥這件事情上真的是居功至偉,大量遼餉流入遼西軍,遼西將門一邊與建奴打打停停做生意,一邊愉快的喝兵血吃遼餉,不亦樂乎。

由於不希望遼餉斷絕,遼西將門就不肯出全力消滅建奴,甚至對建奴的作戰中瘋狂賣隊友,掣肘真正想辦事的人,鼓吹忽悠左手打右手玩法,中間油水巨大,形成了一條遼餉利益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