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1章大舉調動(第1/2頁)
章節報錯
聶大英沒有任何的拖延,在接到了對方的訊息以後,馬上就回去,當然那帶去的二十萬兩銀子,他也都欣然笑納了,計劃帶了回去。
但是他這可是二十萬兩銀子,數量極其的多,也很重,他們只能先找一個地方藏了起來,然後輕車簡從,迅速的趕回了京城。
聶大英他們趕回京城的時候,整座北京城差不多已經變成了軍營。
進進出出的都是士兵和軍用物資,這是因為崇禎皇帝為了山東決戰,把他北方所能調動的軍隊都往這一帶調動了。
大明軍隊的主力,一向是部署在九邊一線,這就是沿著長城的九大重鎮集中部署,對抗死灰復燃的蒙古帝國。
當然精銳的九邊大軍,在經過歷不斷的抽調,去對付建奴,對付蒙古人,去對付劉軍,去對付流寇,其主力已經損失的差不多了,現在雖然還保持著幾十萬的編制,但是都是一些新兵和老弱病殘為主。
但是朝廷也都顧不得這麼多了,就算再差的兵,也是一個兵,總能夠拿武器向前衝吧?都往京城調集,然後分派去保定或者是天津衛。
現在朝廷的官員和皇帝,就在爭論一個問題,這就是要要不要把關寧鐵騎都調回來。
關寧鐵騎就是大明最後一支精稅部隊,這一支部隊,由遼西的將門組成,也是守衛著大明在關外的最後一片土地遼西走廊,這支部隊一直走在對抗建奴的最前線,享受大明朝最為豐厚的軍餉和待遇,一個遼響,差不多就把大明朝給拖垮了。
大明從全國搜刮過來的錢財,也都拼命的往這一個坑填,但是這就是一個巨坑,怎麼填也都填不了的坑,他們也都沒有辦法填了。
在以前,關寧鐵騎鎮守在關外,非常的重要,不可輕動,不過今日要保衛大明在關內的利益,只能動了。
如果沒有關寧軍在關外的作戰,整個這鎮就丟失了,建奴隨時就可以攻打長城。
長城是一道牆,一道軍事防禦體系不假,但是軍事防禦體系也要其他的東西來輔助的,沒有這些東西輔助,它也發揮不了作用。
而且關寧軍在山海關一帶鎮守,就讓關外的建奴無法突入長城,如果沒有了寧錦防線,建奴可以沿著遼西走廊,快速的進入山海關,直播京師,也就是三天的路程。
北京城的地位,註定了它的戰略意義,也都讓每個君王都可以美其名曰的:天子守國門,但是天子守國門可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的,像現在,他們就悲劇的處於建奴和華夏軍兩大勢力的夾擊之中,任一種勢力全力壓制過來,都可以把他們壓垮。
其實早在劉家造反,就有人建議應該要遷都了。
但是大明固有的體制實在是太強大了,這些固有的體制在推著大明向前走,為什麼這樣說呢?這是因為只要一說遷都,朝中的官員就紛紛叫囂,這是崽賣爺田,這是沒有骨氣的表現,都沒有重量級的大臣同意。
其實朝廷的官員,大傢伙都知道遷都就是最好的辦法,可以避免他們同時受到來自兩個方向的夾擊,但是言路不同意,朝中的輿論不同意,就連皇帝都沒有辦法。
其實崇禎皇帝他是有意思遷都了,這不是要丟掉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他們還可以回來,但是朝中群情洶湧,議論紛紛,讓崇禎皇帝也不敢堅持,因為就是他自己也都不確定這就是對的。
誰都說,今天放棄了,明天可以奪回來,但是他們丟失了關外的遼陽,丟失了瀋陽,丟失了廣寧,都回來過沒有?
連他們丟失了整個江南、湖廣、四川等地,也都沒有奪回來,只怕一丟失,就是永遠的丟失的了。
既然是如此,還不如轟轟烈烈一戰,勝利了就保有眼前的一切,如果是失敗了,也像一個名臣(漢子)般活著,不要這般窩囊的活著。
但是皇帝和朝廷都知道,現在就是到了生死關頭,他們必須做出抉擇了,崇禎皇帝把九邊重鎮的精銳,都往這裡集中,既然大臣們不肯點頭,不願意遷都,崇禎皇帝就自己下旨,把關寧鐵騎也都調回來,放棄關外所有的領土,調更多的兵力回防。
因為他們現在也算是發現了一點,就算他們現在不捨得放棄關外所有的城鎮,估計這些城市也會自我崩潰,寧錦方向可以維持,這是因為朝廷在這裡投入了巨量的錢糧。
這些錢糧就像一個巨大的窟窿,大明的產生的血肉,大多數都往這裡填了,但是卻填不了這個窟窿,令大明的國力前所未有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