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一代名帥孫承宗他一手造就了寧錦防線,確實是擋住了敵人從遼西方向向京城發起進攻,讓想從這裡進入大明的敵人,被撞的頭破血流,但是其所花的錢,也都非常的多,多到了大明都無法承受的地步。

當然這麼多錢往這地方填,也是因為上上下下都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貪汙體系,所謂的遼響,已經成為了一個固有的流程,大家錢到手了,就知道應該怎麼分潤。

寧錦方向對於朝廷起到了保護的作用,其重要性是不用說的,只要在朝廷有選擇,都不會將其放棄。

問題是現在的朝廷,他是沒有的選擇了,因為朝廷也都養不起寧錦防線了,並沒有能力往這裡投送大批的糧食,大批的軍餉了,要麼是任其自生自滅,要麼就是將其撤回關內,皇帝乾脆就下令,將其撤回算了。

當然令皇帝能夠下定這樣決心的,也是因為聶大英的回來,報告了他們的訊息。

這就是關外的建奴,日子也都不好過,在遼南的華夏軍,可是讓建奴陷入左右受敵的地步,華夏軍部署在遼南的軍隊,虎視眈眈,將建奴軍隊盯得死死的,有這支軍隊在,建奴就有心南侵,也不敢全力以赴的南下。

這也就意味著,即使朝廷放棄了寧錦方向,建奴也都不敢全力以赴南下,首先要對付的,還是遼南的華夏軍。

既然是如此,朝廷就沒有必要花費這麼多錢,部署這些軍隊在這裡了。

乾脆朝廷把軍隊撤回來,把場地讓給了華夏軍和建奴,讓他們在關外鬥一個生死,這叫做坐山觀虎鬥,當雙方斗的筋疲力盡的時候,大明也都該打贏了山東之戰了,再次迴歸這裡。

這是崇禎皇帝打的如意算盤,也是朝廷他們所打的如意算盤,儘管朝中議論紛紛,但是他們依舊還是這麼幹的了,這樣乾的好處,就是讓他們抽出的數十萬的軍隊,迅速的回防,至少是解決大明眼前一系列危機的暫時方法。

大明現在最大的危機,自然是劉賊,也是建奴,他們現在用這種方法,暫時解決了兩個問題,也是迫不得已的辦法。

但是又發生了誰也都料想不到的變故。

在朝廷的設想之中,抽調出來的關林鐵騎,將會抽出數萬人馬,作為南下馳援山東的主力。

這一支部隊,也就是著名的關寧鐵騎,他們以前也都多次參加了國內鎮壓流寇之亂,比如說洪承疇手下的大將祖寬,就是遼西將門主官祖大壽的家奴,但戰功而至總兵。

現在他們終於要把關寧鐵騎這一隻猛獸放出來,全部放出來,用於對付關內的敵人了。

但是他們想的未免有點過於理所當然了,這就是祖大壽和吳襄等人,他們世代在這裡當官,在當地的關係枝盤錯節。

本來他們的勢力就已經強大,當年的孫承宗組建寧錦防線,可是大力的提拔了這些人,就讓遼西將門開始形成了。

遼西將門首領祖大壽,其在孫承祖擔任督師期間成形,於袁崇煥期間成為了尾大不掉之勢。

他們擁有了巨大的實力,就盤踞在這裡,養寇自重,可以向朝廷要挾,要什麼就有什麼,都據傳他們跟建奴相互勾結,雙方相約,狹路相逢,見面也都不是廝殺,而是向天上放箭。

總而言之,關寧鐵騎就是盤踞在遼西這裡一帶的地頭蛇,他們是這一片地方的利益代表,他們只要在這裡養寇自重,就可以向朝廷索要遼響,基本上是要什麼有什麼,雖然朝廷中的其他官員也加入這行列,一起分享巨大的遼響,但是最終他們還是憑著這樣的優勢,分了一大份。

現在朝廷倒好,一方面既要他們賣命,一方面又讓他們離開遼西這風水寶地,而賣命的錢卻不給他們,這就令祖大壽還有吳襄等人,驚恐不已,擔憂不已。

祖大壽憤然道:“土地爺也就是在土地廟裡面稱王稱霸,這離開了土地廟去城隍廟,還能有好日子過嗎?”

吳襄也都十分的不安,他說道:“現在的朝廷,已經開始不講武德,要我等賣命,居然連開拔費和軍餉都不給,咱們關內這麼一撤,把祖先留下來的土地都給扔給了建奴,還成為了沒有根的浮萍,四處為朝廷去賣命,最終客死他鄉,屍骨不得回,慘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