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辛首輔去職(第2/2頁)
章節報錯
但是大明自從成祖皇帝以後,一直實行的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他們必須守在這裡才符合祖宗的家法,如果擅自離開的話,這就跟丟失領土,背棄祖宗家法,沒有任何的分別。
誰都知道現在果斷的遷都,是一個十分不錯的建議,一方面可以擺脫目前的困境。
他現在的京城可是處於十分尷尬的局面,它相當於處於建奴和劉家的夾擊之中,如果兩方壓榨過來的話,可是會把他們粉碎。
而且京城它本地不產糧,只是少量的糧食而已,根本都不能夠滿足京城和九邊重鎮的所需,所以必須要靠外面的輸入,現在缺少了運河的輸入,京城缺糧,各方面的物資缺的極其的離譜,很難以維持下去。
所以現在無論是在軍事方面,還是在民政方面,它都處於一個十分危險的局面,如果不改變這一個局面,大明只怕會滅亡,所以即使是非常的忌諱,會非常的惹人恨,朝中的大臣還是提出了一個建議,就是暫時遷都洛陽。
遷都洛陽,就可以擺脫說被建奴和劉家兩面夾擊的困境,同時該地區也是產糧區,可以確保京城的所需,也都可以讓他們從容的部署,捲土重來。
至於另外一個帝王之鄉西安,他們就不予考慮了,西北經過了這十多年的戰亂,已經非常的貧瘠了,非常的貧窮了,根本就無法維持朝廷龐大的局面,這麼多人吃喝拉撒,本地無法維持,需要外面的輸入,這就跟北京沒啥分別。
可以這麼說,大明現在已經到了危急存亡的生死關頭,如果不加以考量的話,就會走向滅亡之境。
到了這地步,朝中所有的人,都把這一切歸咎為首輔溫體仁的領導不力,溫體仁是奸臣,這是朝野的公認,許多人都是認為,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奸臣在這裡作祟,就斷斷不會發生這麼多的事情。
所以溫體仁在當日早朝以後,才回到家裡面,就接到了聖旨,聖旨也就是寥寥幾句,說的是皇帝同意他請辭的要求,恩准他告老還鄉。
溫體仁他可是十分的憤怒,十分的悲涼,我什麼時候上書,請求過告老還鄉了?
對於這些清流官員們來說,他們的道德是毫無瑕疵,氣節是十分的高尚,只要有人敢彈劾他們,他們就敢掛冠代參,以示自己問心無愧,身正不怕影斜,這樣的做派,才是正人君子的做法,才是朝中大臣的風範。
但是溫體仁他從來就不會這樣子,別人彈劾於他,他也敢反頂回來,這有失領袖大臣的溫潤之風。
溫體仁他醉心於功名,恨不得自己在首府的位置上做到老,做到死為止,所以他可不像那些老臣們一樣,動不動就上書請辭,要告老還鄉,這實際上只是向皇帝要挾,或者以進為退,以退為守的一種手段。
現在皇帝居然批准了他告老還鄉,這就令他十分的憤怒和生氣了,我從來都沒有上書,又何來恩准之說?
但是溫體仁他也明白一點,他現在是大勢已去了,他所有的風光和榮譽都是皇帝給的,這叫恩出於上,如果皇帝不再信任他,不再用他了,他就是再掙扎,再蹦達也都沒有用,現在是皇帝對他不耐煩,要趕他走了,他不走也得走。
想到了此處,溫體仁他十分的憂懼,他當了這麼多年的首輔,可是得罪了很多的人,許多人對他恨之入骨,就等他下臺進行清算,他以為不會這麼快,他少說也得做個十年八年,而且他也將會從容地部署了以後,才會下臺。
誰知道這一切都是來的這麼快,來的令人措手不及,他都沒有任何的措施,沒有任何的後手,皇帝就直接的免了他的職了。
按照他這樣的職務,這樣的高官,如果是退休了,皇帝都會給予高官厚祿,都會給予賞賜一個頭銜,一般急三公,然後讓禮部行人官,風風光光的送他回鄉,以全了一個老臣最後的體面。
但是皇帝就連這個最後的一點體面都不講了,他直接就讓他滾蛋走人,沒有升他的官,沒有加他的頭銜,更沒有任何的封賞,至於說行人官風風光光的送他回去,更是沒有,可見他在皇帝的眼裡,已經變成了一個毫無用處的垃圾,毫無用處的廢物了,皇帝不願意在他這裡留最後一點的體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