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包圍了南京城以後,劉布他就實行分段包乾,讓幾位主將,率領本部人馬,日夜不停地對南京城發動猛攻,現在對於他們劉家軍來說,也處於一個十分關鍵的地步。

如果他們能拿下此地,就相當於當年的朱元璋,趁著天下大亂,中原大亂的時候,拿下了集慶,然後以此為基地,征伐四方,稱霸天下。

他劉家拿下了此地,也都是擁有極大的戰略意義,拿下了此地最大的意義,就在於他們可以切斷朝廷的糧草補給,這就是此消彼長的,這就意味著朝廷更加的弱小,劉家更加的強大,勝利的天平就會傾向於他們。

現在大明可是處於兵荒馬亂時期,更加要命的是,現在是處於小冰河期的時代,北方的氣候極差,不是大旱就是大澇,基本上都是年年的欠收。

南方的情況稍微好一點點,但是也是勉強混一個溫飽。

但是他們在控制了南方以後,控制了這糧食產地以後,這就可以滿足他們的所需,大明可是一向都有蘇松熟,天下足之說,蘇松就是現在的蘇州和松江一帶,正處於劉軍的兵鋒之下。

但是劉布可是也聽說,那就是湖廣熟,天下足,新開發的湖廣行省,也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只要是保證了這裡的營收,就可以滿足天下之需,所以劉布他控制了江南以後,就是南下湖廣,征伐這些地方,只要有了這些地方以後,就成為了他們霸業的基礎。

自從重生以後,他幾乎每天都與時間與進行賽跑,他一直都產生一種感覺,那就是時不與我的感覺,一旦不能夠在大明滅亡前,準備好充足的力量,這天下是劉家的,還是歸建奴和流寇,這還真不好說。

不管是歸了建奴還是歸的流寇,對他們劉家來說,都是滅頂之災,所以他才會想盡一切辦法,與時間賽跑,希望能夠搶佔先機。

如果他們能夠控制江南,控制湖廣,這就等於搶佔了先機,站在了上風,坐看天下群雄,爭雄逐鹿了。

戰場上的攻伐,不是劉布所長,他就交給了手下的幾位大將,讓他們負責攻打,他自己再設定好戰略了以後,還是負責全力以赴的負責軍需方面的事情,確保他這一支龐大的軍團,士兵們有足夠的武器彈藥,能吃得飽,穿得暖,可以這麼說後勤供應才是打勝仗的關鍵。

無論是今天還是明天,打仗拼的還是綜合國力,拼的還是後勤,你吃不飽,穿不暖。如何跟對方虎狼之師交戰?

所以劉布他在包圍南京城以後,就開始放權,讓手下的幾位大將負責攻城,他自己就全力以赴地督促後勤方面的事情,確保有足夠的糧餉和彈藥,支援前線。

為了支援圍城大軍,他們可是動員了接近五六十萬的民眾,為他們運送物資運,運送這些糧響,城裡城外都是人山人海的,每天他們都透過人力或者是獨木車,把大量的糧食,運往各處去,確保軍需。

所以說打下南京城,確實也是劉家的關鍵,如果打下了,他們就可以減少這方面的消耗了,現在上百萬人在這裡,每天人吃馬嚼的消耗,都挺都是極其驚人的,劉家也是竭盡一切所能來維持這一場大戰。

而且劉家他現在用兵,也用到了極限,他幾乎所有的機動部隊,都調集來了,如果他們不能夠打下這裡,就只能夠撤軍,收回去,還要面臨朝廷可怕的報復,到了這一步,他們也算是退無可退的地步了。

北京城

現在的北京城,只能用烏煙瘴氣來形容,自從聽說叛軍兵出江南,圍困南京城了以後,這就是亂成一團了,朝廷亂成了一團,京城也都亂成了一團,因為每個人都明白,如果丟失了江南,對他們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他們失去了所有的糧倉。

大明能夠在北方維持百萬的軍備,在九邊駐紮了百萬的軍隊,全靠是江南的器物和糧食在支撐,如果沒有了糧食在支撐,不產糧的京城,能不能支撐下去,能不能保證九邊所需,繼續支撐下去,這也都是一個問題。

如果九大重鎮都支撐不下去,大明在北方的防禦體系,就會崩潰遊,牧民族就會大舉地南下,席捲中原,他們又該何去何?

自從聽說南京城被圍困了以後,整個京城就炸窩了,朝中的大臣們議論紛紛,各種意見都有,有人就建議馬上的遷都。

因為他們意識到,劉軍圍攻南京城,實在是攻打大明的要害所在,此地一下,江南淪陷,湖廣淪陷,大明就沒有足夠的糧食供應了,京城沒有糧食供應,那是無以為繼的,必須依託於產糧之地作為依靠,否則就得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