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毛文龍與郭大靖談論平遼之後的事情,看似遙遠,卻並不是杞人憂天。

主要的擔憂,還是毛文龍。在平遼之後,他的去向很可能是被朝廷召回京師,閒養起來。

換句話說,他將成為人質,是朝廷制約東江鎮的籌碼。

把他軟禁在京師,名義上成為勳貴的一員,但卻可以直接號令東江鎮。比如前往西南平叛,或是進入中原,剿滅民亂。

說實話,郭大靖是不想盡早參與到剿滅農民起義軍的作戰。更不用說,在西南那片並不熟悉,東江軍也不擅長的山地作戰之中。

沒有錢糧,想平定民亂,就是個死迴圈。可朝廷的財政,已經接近崩潰,要有足夠的錢糧,民亂也不至於蔓延擴大,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所以,東江軍能夠擊敗任何一支農民起義軍,但剿而復叛,如野火燒不盡的原上之草。

“平遼之後,如果給東江鎮兩三年的時間,把遼東經營好,才具備了對外出兵的可能。”

郭大靖說出了自己的計劃,“在這兩三年的時間裡,還要朝廷支援,大量地移民過來。以遼東反哺中原,民亂不剿自滅。”

毛文龍輕輕點頭,說道:“這固然是穩妥之策,但朝廷未必會有此耐心。”

停頓了一下,他若有所思地說道:“或許,打擊虎墩兔,掃除北方邊患,能讓朝廷暫緩調動東江軍。”

“這是個好辦法。”郭大靖馬上表示了贊同,“蒙古諸部歸附,朝廷能從馬市賺錢,還省了撫賞銀,應該會有所心動。”

毛文龍笑了起來,說道:“你倒是看透了萬歲的稟性,但凡提到省錢,幾乎就能獲准。”

“萬歲節衣縮食,苦心籌措,皆因財政緊張,錢糧缺乏。”郭大靖聳了聳肩膀,說道:“如果錢糧充裕,也不會弄到這般內外交困的地步。”

缺錢是崇禎朝的最大問題,通俗地說,崇禎是窮死的。

但他的窮,卻並不令人憐憫。光是京城那些貪官汙吏、勳貴宗親,就有幾千萬兩銀子的家底,崇禎是守著金山銀山要飯吃,怪得了誰?

一個沒有擔當的皇帝,只知道殘民以逞,卻不肯向貪婪又富裕的官僚階層和宗藩下手,活該窮死,活該被農民起義軍推翻。

其實,對於平遼後東江鎮的戰略轉向,還有一個更好的選擇。只不過,毛文龍不甘心,郭大靖就更說不出口。

所謂功成身退,毛文龍要想解除朝廷疑慮,大可以告老還鄉。甚至於,在浙江老家呆段時間,再回到遼東,朝廷也說不了什麼。

毛文龍不受朝廷掌控,東江鎮和郭大靖也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或是專心經營遼東,或是打擊虎墩兔,或是擇機進入中原,都可依形勢而定。

可毛文龍肯定不甘於此,他最想留在遼東,退而求其次,到京師作勳貴,也不是不可以。

至於東江鎮,平遼之後少說也有近十萬人馬,朝廷調遣也只能是兩三萬,實力損耗不大。

只要有此強軍鎮守遼東,他在京城即便是個無權的勳貴,也不擔心朝廷會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郭大靖自然是更不能勸毛文龍告老還鄉,為此,他也想了其它的預桉,以便應對朝廷。

兩人繼續閒聊般地商議著,郭大靖建議,毛文龍首肯,合併覺華水師後,第一批奉命前來遼南的遼鎮將領也確定下來。

祖大壽、何可綱和趙率教,乃是袁崇煥最為倚重的遼西將領。如今趙率教已死,只剩下祖大壽與何可綱。

對於何可綱,郭大靖還是有那麼一點好感。原因很簡單,他是因抗虜而死的。

當然,對於遼鎮將領,郭大靖也不打算用血腥清洗的手段。只要他們識時務,在遼東還是有他們的一席之地。

只不過,郭大靖能成為軍閥,卻不會(本章未完!

第四百四十二章 遼鎮有選擇嗎?尋人榜

容許在遼東還有其它的軍頭。這是原則問題,對東江鎮和遼鎮的將領都是一樣。

“相對來說,何可綱的勢力要弱於祖大壽,先弱後強,實乃良策。”毛文龍對於何可綱並沒有特殊的感情,或者,因為袁崇煥的關係,他對遼鎮將領都無好感。

“能用則用,不能則另外安置。”郭大靖也不確定,儘管袁崇煥對何可綱有很高的評價,但何可綱也並沒有突出的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