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且,不管是遼西的哪位將領,來到東江鎮,都得回爐重煉,不能馬上就指揮軍隊。

不管是戰術打法,還是精神意志,毛文龍和郭大靖都不相信遼鎮將領,更不敢放心使用。

恐怕,遼鎮還沒有這個意識,還以為他們奇貨可居,東江鎮會熱烈歡迎他們的加入。

不光要吞併,還要整合,徹底融入東江鎮,再沒有遼鎮的影子。

為此,毛文龍和郭大靖已經商議妥當,恩威並施,該辣手時絕不容情。

要知道,毛文龍不僅是侯爵,還有尚方寶劍,就算不能隨便殺人,削職降級,還是能做到的。

何況,上面還有朝廷呢,既然要處理遼鎮,毛文龍要如何,自然沒有什麼阻礙。

從現在到明年春耕,毛文龍和郭大靖便要把全部精力用在遼鎮上。至於建虜讓出的海州衛城,根本就沒有佔領光復的意義。

這才是戰略上的高明,毛文龍和郭大靖的意見是一致的,可以形容為英雄所見略同。

急著佔領海州衛城,把前哨推進到海城河以北,對東江軍並沒有太大的好處。

首先是拉長了補給線,增加了糧草物資的消耗。要守住海州衛城,駐防軍隊要有個四五千,需要多少糧草物資,都要從蓋州運過去,消耗很大。

其次,在東江軍具備大反攻的條件前,防線推進到海州衛,對建虜也沒有太大的威脅。

況且,海州衛城已經被建虜損毀嚴重。修城蓋房,構築工事,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完成的。離冬季已經很近,工程根本難以完成。

要與建虜決戰,大軍從蓋州出發就成了,直抵遼陽,也省卻了再經營海州的麻煩和投入。

當然,如果移民數量暴增,三州之地難以承載,自然會把海州作為光復之地,增加土地以安置移民。

現在還沒有這種急迫性,海州衛城成為與建虜的緩衝區,就象錦州、廣寧那樣,也是比較不錯的佈置。

按照目前東江鎮的人口數量,繼續招募軍隊還是可行的,不會對正常的生產造成什麼影響。

但毛文龍和郭大靖要等吞併遼鎮的情況,如果能平白增加三萬人馬,豈不是更好更省事兒?

“本帥給祖大壽寫封書信,先交流溝通一番,看看他們的意思,有什麼條件?”毛文龍緩緩說道:“如果能放手遼鎮官兵,保他和家族平安便是。”

不到迫不得已,祖大壽會放手兵權,當個富家翁,或是聽從安排,重新做人?

郭大靖對此不表樂觀,但試試也無妨。能和平解決自是最好,逼到刀兵相見,也不是他的本意,雖然他根本就沒把遼鎮看在眼裡。

如果只是把遼鎮全盤接過來,將領官兵不動,那就失去了吞併的意義,等於白養了一群不敢信也不敢用的廢物。

所以,對遼鎮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是必然要進行的。這也是麻煩所在,會激起遼鎮將領的反抗情緒。

既然已經難以避免,郭大靖就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如果遼鎮投降建虜,那就一起消滅,不過是把平遼的時間表再延後一兩年罷了。

曾經,郭大靖也不想這般激進,留著遼鎮讓朝廷養,自己帶著東江鎮只管發展壯大、平遼滅虜。

等到平定遼東,是朝廷收拾遼鎮,還是東江鎮出手,都不是問題。

但崇禎的急性子,以及能夠提前平遼的誘惑,讓郭大(本章未完!

第四百四十二章 遼鎮有選擇嗎?尋人榜

靖改變了主意,轉而實施起有些冒險的計劃。

當然,把朝廷有限的資源全部拿過來,也是要吞併遼鎮的原因之一。關鍵是郭大靖對最後的結果有自己的分析判斷,認為可能性很小。

如果遼鎮投降建虜,毫無疑問能夠影響到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但還不足以使建虜具備擊敗東江鎮的實力,對建虜的後勤壓力倒是會造成壓力。

而且,遼鎮那幫傢伙也應該想到,投降過去就是最佳的炮灰,衝鋒在前、享受在後,建虜不會在乎他們的狗命。

原因很簡單,叛國投降已經堵死了他們的後路,只能死心塌地給建虜賣命,爭取唯一的生存之路,擊敗東江鎮,與建虜共據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