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不用說得太透,眾人也都聽得清楚明白。

林慶業、崔孝一等人,包括沉器遠等朝鮮的親明派,都是感念大明在倭國入侵,朝鮮幾近亡國時,全力援救的再造之恩。

對於那段屈辱,眾人也銘刻於心,強軍衛國自然是他們的理想。而透過郭大靖,以及與建虜的作戰,理想正在逐步實現。

沉器遠可能謀劃得更長遠一些,既要交好東江鎮,透過東江鎮接觸大明朝廷。還要練出一支強軍,為他廢昏立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試想,能與建虜抗衡的軍隊,不用多,只要一兩萬,就足以在政變中佔據絕對的優勢。

說到底,形勢比人強。

如果沒有遵化大捷,朝鮮王室的態度不會變化得如此明顯。沉器遠等親明派也不會這麼勢大,林慶業和崔孝一也不敢這麼大膽地與東江軍展開合作。

此次襲攻建州的大勝,無疑又給他們增強了信心,並認為朝廷會更加默許,甚至是縱容他們的行動。

郭大靖對於商談也是滿意的,一支三千朝鮮義兵成建制地助戰,由金重國、安克誠、張希範等人率領。

這些軍官可都是在東江軍中久經鍛鍊,具有很豐富的實戰經驗。

另有兩千朝鮮義兵是打散安置在特戰營中,他們也都是在東江軍進行過輪訓,可以作為精銳使用的。

而在遼南的東江軍中,朝鮮義兵的輪訓也一直沒有中斷。只不過從現在開始,人數會減少,大約每年一千人左右。

簡單地說,朝鮮義兵的訓練基地,以後主要就是在就近的遼東,遼南那邊將主要訓練炮兵。

在這世上,沒有練不好的兵,只看你方法對不對。朝鮮在倭人和建虜侵略的時候,確實表現得很不堪,多數朝鮮兵也是孱弱的。

但同樣有李舜臣這樣的抗倭名將,有英勇抵抗建虜的朝鮮義兵。

在郭大靖看來,就是縮在城裡不敢出戰的關寧軍,嚴格訓練並分散安置在東江軍中,也一樣能夠成為敢戰計程車兵。

當然,這指的是底層計程車兵,而不是遼西的那些軍頭。留兵不留將,是郭大靖未曾改變的思路。

而對於林慶業、崔孝一的康慨相助,郭大靖也沒有小氣。一批重火槍和迫擊炮,將大大提升朝鮮軍隊的實力。

在諜報軍情的刺探上,朝鮮方面也能提供不小的幫助。在建虜統治區,就有不少朝鮮人。

合作共贏,一直是郭大靖稟持的交往宗旨。並沒有因為他是大明的總兵,而對朝鮮將領和官員高高在上,盛氣凌人。

“聽說大明國內的民亂,鬧得甚是厲害。”酒至半酣,林慶業有些遲疑地提出了這個問題,“這對東江鎮的平遼大業,應該不會有什麼影響吧?”

崔孝一也顯出關注的神情,望向郭大靖。

郭大靖無奈地苦笑了一聲,緩緩說道:“雖然很令人遺憾,也有些難堪,但東江鎮已經基本能夠自給自足,平遼滅虜不會因為朝廷的困難而有所改變。”

停頓了一下,他又補充道:“在兩到三年內,爭取平定遼東。哪怕達不到這個目標,也要把建虜打殘,使其難以再構成威脅。”

“依毛帥和郭帥的才智,要達到目標,兩三年時間還是極有希望的。”林慶業稍微鬆了口氣,說道:“郭帥如此坦誠,令人欽佩。”

郭大靖擺了擺手,說道:“這場大災害對東江鎮,乃至貴國,都是有影響的。而且,將持續十數年,林兄和崔兄也要有所準備。”

“天氣一年冷過一年,我國的糧食生產,確實受到了影響。”崔孝一的臉色沉鬱下來,“朝鮮百姓的生活很苦,令人悲慼。”

郭大靖看到林慶業也露出難看的臉色,緩緩說道:“郭某有些應對之法,也會提供幫助,二位兄臺不必過於憂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