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糧草上,大決戰的準備已經完成。現在,兵工廠也在全力生產製造,武器彈藥將是另一決定性的因素。

從目前的進度,以及發動大決戰的時間來看,應該是沒有問題。也就是說,建虜的敗亡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東江鎮能夠自給自足,令人欽佩。」祖大壽頗為感慨,也暗自凜然。

朝廷想用錢糧來控制東江鎮,顯然已經不太可能。平定遼東之後,這十數萬虎狼之師,放眼大明,又有誰能夠抵擋?

嘿嘿!朝廷視遼鎮為軍閥,為叛軍,與東江鎮聯手打壓逼迫。現在遂了他們的心願,卻沒料到會出現更強大可怕的軍閥吧?

祖大壽不無惡意地揣測,對朝廷的怨恨,讓他有些期待看到朝廷那悔不當初的嘴臉。

可他不會想到,東江鎮的自立是早在數年前便開始的。不管是海外購糧,還是從外採購硝磺、精鐵,東江鎮也並沒有完全依靠朝廷。

況且,東江鎮的發展壯大,直到具備平遼滅虜的實力,並全力施為地踐行這一目標。

祖大壽當然不知道,如果按照歷史上的軌跡發展,遼西軍頭固然保住了些許自己的利益,但也成為千夫所指的漢女幹。比如,他的大外甥吳三桂。

正因為如此,他有些不太理解東江軍,或者是郭大靖急於平遼滅虜的心理。

養寇自重不好嗎,壓制著建虜向朝廷要錢要糧不香嗎?

還有大規模地招攬移民,投入有多大,祖大壽能夠算個大概,卻看不到更加長遠的利益。

或許,毛文龍和郭大靖的所圖,比自己所能想到的還要更大。

祖大壽心中又生出了幾分慶幸,沒有繼續固執,擋東江鎮的路,看來是十分正確英明的的選擇。

而跟著一個不斷開拓進取的團體,前途也是遠大且光明的。

不管當初有多麼的怨忿,現在已經綁在了東江軍的戰車上,只能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與祖大壽感受差不多的,還有被海船轉運而來的遼鎮官兵和家眷。

隨著春耕時間視窗的收窄,水師已經全部出動,終於搶在春耕前,將數萬人口運至遼南和遼東。

在遼南,海城河以南的半個海州,再加上蓋州的一部分田地房屋,基本上都安置了遼鎮人口。

在遼東,鳳城和鎮以南的東溝地區,也就是後世的東港,則是遼鎮人口的另一個聚居地區。

這是對於普通官兵的安置,中高階將領則暫時在金覆蓋三州分配的住宅,生活條件要更好。

東江鎮已經盡到了最大的努力,儘量讓遼鎮普通官兵能夠安家安心。

房屋是去年秋後就建好的,比普通移民的要很多;田地也是成塊成片的,耕種起來很方便。

甚至於,很多田地都是軍屯後的熟地,也都分配給了遼鎮官兵。

每個村屯安置五六十戶,軍隊還安排了伍長,帶著手下士兵負責村屯暫時的管理,以及閒時的軍事訓練。

甄別挑選是必要的,一些老弱病殘便按照退役處理,享受著東江鎮制定的優惠政策。對他們來說,

可謂是幸福滿滿的好事。

合格的普通官兵則在一個月的安家假休完後,便要集結起來,分赴東江軍的各支部隊,展開集訓,編入正規軍。

「這個紙票子就能當錢花?」很多遼鎮官兵拿到已經延發兩個月的餉銀後,都不約而同地產生疑問,即便他們已經在途中接受了簡單的普及教育。

懷有同樣疑問的就包括陳興山,儘管家中已經有了派發的糧食和食鹽,以及蘿蔔和白菜。

「村上有供銷站,能不能花用,去試試不就行了?」老母親也被陳興山弄得心裡不太託底,趕忙囑咐著,「多買些糧食和鹽,有這兩樣兒,就餓不著。」

陳興山滿口答應著,急忙出屋,與二弟差點撞在一起。

「哥,你著急忙慌地幹啥去?」二弟把鋤頭倚在門邊,疑惑地問道:「要買雞羊嗎?村上好象還沒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