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 戰後佈置,一年平遼(第2/3頁)
章節報錯
整個戰線是向前推進了,基本上形成了遼南、遼東兩個進攻的方向。休整完畢後,東江軍還將繼續壓縮建虜的防禦,並不斷展開襲擾。
“在春耕前,爭取把寧遠的人馬調來一萬五千人。”
何可綱不在身邊,郭大靖也對劉興祚說出了心裡的計劃,“連帶著家卷,差不多能有五六萬人,一下子就解決了遼東地多人少的問題。”
在遼東光進行軍屯,還是單調了。有村鎮,有百姓,才算有根據地的模樣,沒有煙火氣,怎麼能讓人覺得是舒適的安居之地?
何況,特戰營已經在遼東一年多,由於距離遠的關係,探親十分不便,對將士們的心理也有不好的影響。
對於軍屬移居的規劃,已經制定下來。他們將多集中在鎮江堡周邊,儘量考慮到了安全。
劉興祚不太關心移民屯墾,只對吞併遼鎮感興趣,對於郭大靖說的數量,他嘿然一笑,說道:“郭帥還是給祖家留了一線之地,不知道他領不領情。”
所謂的一線之地,自然是寧遠的五千駐軍。祖氏家族的人若真不想歸併東江鎮,自然還能繼續留在寧遠。
但這又能挺到幾時?東江鎮平遼滅虜之時,便是最終的覆亡之日。祖大壽但凡有頭腦,也能夠看出這一點。
“不要他領情,只看他是不是真蠢。”郭大靖冷笑道:“若是平遼時寸功未立,他們還有什麼價值?”
劉興祚用力點頭,很是贊同,說道:“平遼之後,東江軍都要裁減過半,何況是他們?既無戰力,又耗糧餉,留之無用。”
到時候,不僅士兵不要,連軍官也會一併裁撤。
最好的結果是當個普通百姓,老老實實地領地耕種;最壞的話,就要看皇帝是否要秋後算賬,繼續追究其罪了。
反正,如果真到了那個地步,郭大靖是不會為他們說話,伸手搭救他們的。
“飛騎與槍騎混編,三千加兩千,你覺得如何?”郭大靖把騎兵編制的設想說了出來,徵求著劉興祚的意見。
劉興祚倒不是排斥槍騎,也覺得有槍騎助陣,能夠更好地打亂敵騎的隊形,利於飛騎的衝擊。
但三千加兩千的組合,還是讓他想了一會兒,才開口說道:“我覺得四千加兩千還是比較合適的,畢竟飛騎是作戰主力的話,槍騎兵就無需太多。”
槍騎兵就是騎馬的火槍兵,趕路用馬,作戰時便是步兵。
飛騎呢,雖然臨陣衝殺十分犀利,但手中的武器卻只有馬刀和手弩,沒有遠端作戰能力。
在追擊建虜的過程中,一旦遇到敵人依託陣地的阻擊,飛騎就會陷入被動。騎兵衝陣,很不明智;掄著馬刀下馬步戰,就更扯了。
這也是郭大靖一定要讓飛騎槍騎混編的原因所在,騎兵對戰,追殺逃敵,摧敵阻擊,兩種騎兵配合,能夠適應所有的戰鬥。
郭大靖不置可否,只是輕輕點了點頭,便陷入了思索。
槍騎兵多一些,並沒有太大的影響,越多越是對飛騎有利的。
但劉興祚的建議中隱含著他的想法,那就是不想把飛騎分成小的建制,現在四千的編制認為是很好的。
飛騎還要不斷地擴充,郭大靖的目標是三大營每營要達到六千騎。正是如此,他才要以三千騎為單位,配以槍騎,組建出六個騎兵集團。
顯然,劉興祚還不太清楚郭大靖心中的目標,才有那麼點私心。
兩千飛騎加一千槍騎的組合也不錯嘛,郭大靖微抿嘴角,露出微微的笑容。三大飛騎營提升為團或旅,每旅轄三營,每營三千混編騎兵。
嗯,每個騎兵營再配兩百匹馬,一百炮兵騎乘,一百匹馬馱載火箭,這樣兵種齊全,綜合戰力就又能大大提升。
劉興祚見郭大靖半晌無言,心中不免有些忐忑。畢竟,他是擔心手下兵力減少,才提出這個建議的。
郭大靖計議已定,不想繼續討論這個問題,便轉而說起了其它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