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 戰後佈置,一年平遼(第3/3頁)
章節報錯
“平遼如此迫切,郭帥必然有獨到的考慮。”聊了一會兒,劉興祚說到了心中的疑惑,“但末將以為,晚些進行決戰,似乎對東江鎮更加有利。”
郭大靖看了劉興祚一眼,並沒有不悅的表示,只是澹澹一笑,說道:“養寇自重嘛,郭某未嘗沒想過。但從大局出發,平定遼東是越快越好,遲恐生變。”
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眼光有短有長,作為穿越者,郭大靖不會責備劉興祚,但也不好說得太過透徹。
“東江鎮的發展已經到了瓶頸期,即便有移民湧入,但數量上滿足不了需求。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戰亂未止,百姓們存在恐懼心理。”
“平定遼東之後,最大的障礙便迎刃而解。不說北方受災省份的百姓,就是軍興之後逃到關內的遼民,就不下數十萬。有優惠的政策,返鄉重建家園的,將是絕大多數百姓的選擇。”
郭大靖緩緩地解釋著:“劉兄現在看到朝廷在全力支援,三年平遼之期也剛剛開始。可也知道關內民亂四起,朝廷也是在苦苦支撐。”
“與建虜的作戰,只要穩紮穩打,勝算已經很大。但這是在沒有後方掣肘的情況下,如果再面臨數年前的內外交困,就算能渡過,恐怕也會給建虜喘息之機。”
郭大靖雖然已經全力籌謀,使東江鎮有了自力更生的能力。但缺乏了朝廷的支援,依然是很大的阻力和損失。
更重要的是,郭大靖著眼的是天下,已經不限於遼東一隅,而劉興祚卻只看到了東江鎮。
要把遼東建成既穩固又強大的基地,最主要的便是人口。而吸引大量移民前來遼東,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安定的環境。
所以,建虜必須要滅亡,且是越快越好,趁著不靠譜的崇禎還沒改變主意,趁著連番大勝營造出的對東江鎮最有利的政治環境。
劉興祚等將領有這樣的思想,郭大靖並不太在意。關鍵是毛文龍,最終也被他說服,不去做李成梁第二,做養寇自重的蠢事。
郭大靖的分析利弊是一方面,見證了建虜從恭順到崛起,親族被殺戮一空的仇恨,也是毛文龍決心全力滅虜的關鍵因素。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毛文龍對數年前東江鎮被封鎖壓制還心存餘季,也看透了皇帝的脾氣稟性。
遲恐生變,毛文龍相信崇禎就是最大的變數。與其無法預測皇帝何時會不耐煩,催逼進攻,不如在己軍已經做好充分準備後,擇機發動決戰。
至於兔死狗烹的擔心,毛文龍已經想好了後路,郭大靖也為此做了準備。
如果不想被解除兵權,去京城當勳貴養老,毛文龍就是賴在遼東,朝廷也無可奈何吧?
何況,遼東平定了,郭大靖還要北擊虎墩兔,威服蒙古諸部,徹底解決大明的北方邊患。
所以,毛文龍坐鎮遼東,郭大靖率軍在外征討,這是平遼之後基本確定下來的策略。
當然,毛文龍的去留還沒有決定。他老了,兒子又肯定不能繼承事業。不管最後在哪,遼東都是他的倚仗,郭大靖則是倚仗的倚仗。
只能說明,毛文龍看人很準。能把遼東經營好,能讓東江軍戰力保持強悍,應該只有郭大靖。或者說,沒人會做得比他好。
除了能力,更讓毛文龍放心的則是郭大靖的性格,以及對朝廷的態度。
毛文龍已經能夠肯定,郭大靖不會為了榮華富貴而出賣自己。
他也能看出郭大靖的野心,不會止步於只是平遼滅虜。甚至於,對於朝廷和皇帝的不滿,會讓他做出更加令人難以置信的大事。
當然,毛文龍是不會相信郭大靖會造反,會謀朝篡位的。
那不是他能想象出來的,頂多認為郭大靖會達到李成梁沒能完成的事業,永鎮遼東。
“朝廷朝令夕改,確實令人心存顧慮。”劉興祚聽完郭大靖的解釋,沒有再提出反對意見,點著頭說道:“只要準備充分,擇機決戰,我軍定能獲勝,建不世之功。”
“不世之功?”郭大靖笑了笑,頜首道:“這倒不遑多讓。”
建虜是華夏最大的敵人,只有郭大靖知道,他幹了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大事,為華夏做了多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