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 調兵遷家眷(第1/3頁)
章節報錯
自從覺華水師被全部接收移走,郭大靖與寧遠眾將見面暢飲之後,有關兩鎮合併的訊息便在遼鎮中流傳開來。
這是祖大壽也沒辦法杜絕封鎖的訊息,去拜見郭大靖的人很多,朝廷也派人宣過旨意,更有些疏遠的將領想盡快離開遼鎮這條行將沉沒的破船。
大難臨頭各自飛,這個苗頭在朝廷盡撤原寧遠之兵,勒令祖大壽率兵從錦州回鎮寧遠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對於在京城外擅自東潰,還是有不少將領心存不滿的。特別是在引起了嚴重後果後,更有人怨憤於心,認為是祖大壽壞了事。
祖大壽對此也心知肚明,對於第一批奉調的官兵也就不會阻攔,正好藉此排除了不穩定因素。
什麼事情都是因為心不齊而做不好的,人心浮動的遼鎮,祖大壽也感到越來越不好控制。
所以,開完家族會議後,祖大壽便叫來了何可綱,說起了由他率領第一批人馬前往東江鎮的事情。
何可綱對此應該也有心理準備,面無表情地接受了命令。他是副將,在祖大壽之下,服從號令乃是本分。
“這應該是第一批奉調的遼鎮人馬,只看東江鎮如何處置。”
祖大壽還充好心地提醒道:“你雖為副將,在官階上低於毛文龍和郭大靖,也要盡力維護遼鎮將士的利益,不能太過軟弱,任其捏圓捏扁。”
何可綱點頭稱是,說道:“末將統領遼鎮官兵,自然要為他們著想。毛文龍奉旨節制,卻也沒有裁撤遼鎮的權力。”
為了儘量安撫遼鎮,不引起過分的反彈,朝廷旨意上確實沒有提到兩鎮合併的事情,而是調動兵馬,由毛文龍節制。
但何可綱嘴上說得漂亮,心中卻是腹誹,更對把他作為第一批調動的人員,有些小怨滿。
很簡單,祖大壽說得自己作為遼鎮主帥,不敢擅離,也只有他這個副帥統領人馬,才最合適。
可這樣的安排,很明顯就是把他看成了外人。也沒錯,他雖是遼人,可卻不姓祖,再祖氏家族也沾不上什麼關係。
說白了,推他出去就是試水,才不管東江鎮如何安置,死活也不關祖大壽的事情。
儘管何可綱在參見郭大靖之後,心理已經起了變化,不甘心碌碌無為地呆在寧遠,想著能在平遼大戰中建功立業。
但這種被人排斥的感覺,也不可能令人舒爽。想走是一回事,被人趕走,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至於祖大壽所說的維護官兵的利益,何可綱更是暗中鄙夷。要說人家東江鎮將士的待遇,可比遼鎮強多了,這也是很多遼鎮官兵所心中嚮往的。
要知道,各邊鎮發放的糧餉都是不足額的,其中經手的官員便要水過地皮溼,俗稱的“漂沒”,少則兩成,多成三四成。
不足額的糧餉到了邊鎮,將領們或是吃空餉,或是再減量發給普通士兵,剋扣下來的則要養能夠忠心不二的家丁。
剋扣糧餉的將領們覺得自己也是迫不得已,與其把不足額的糧餉平均發下去,誰都吃不飽、不滿意,倒不如維持少量人的戰鬥力,至少在關鍵時刻能保命。
所以,普通士兵能拿到規定糧餉的一半,就已經是相當不錯的待遇。這也導致戰鬥意志的薄弱,打起硬仗來,將領們只能指望家丁。
象東江鎮這樣足額髮放糧餉的大明軍隊,可謂是獨一無二。儘管是軍票,但在花用上,卻並沒有什麼差別。
當然,這其中還有個小陷阱,那就是軍票只在東江鎮的地盤上流通,這也等於把軍人和卷屬進行了繫結。
同樣,對於被調動而來的遼鎮官兵及家屬,也是讓他們儘快融入東江鎮的手段之一。
“要派遣有分量的軍官,非你莫屬。”祖大壽顯出不捨的神情,拍了拍何可綱的手臂,說道:“在東江鎮,只有毛文龍和郭大靖在你之上。”
何可綱苦笑了一下,說道:“祖帥,您想必也知道,實力才是決定因素。糧餉由東江鎮供應,末將也只能盡力而為。”
“盡力就好,知道你的難處!”祖大壽無奈地嘆了口氣,說道:“留在寧遠的又何嘗不是如此,仰人鼻息,朝不保夕啊!”
這句話倒也算是真心,只能勉強維持,期望能有所轉機。所謂的轉機,自然是在朝廷那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