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稱帝獨尊的阻礙(第1/3頁)
章節報錯
皇太極倒不是怪罪范文程,而是暫時不好作出決定。因為,兩紅旗攻打金州的作戰經過,他了解得還不夠詳細。
沉默了半晌,皇太極岔開了話題,說起了此次征討察哈爾部的不足。
因為人馬眾多的科爾沁部錯過出徵,使得皇太極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 沒有繼續孤軍深入。
“汗王,卑職以為,金蒙同盟應為主從關係,以汗王的旨令為準,才能避免再出現類似的事情。”范文程對此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皇太極笑了起來,說道:“憲鬥之言極是,名為同盟,但我大金必須掌握所有的主動權。有些規矩,也該確立,並嚴加執行了。”
長長的隊伍前,多爾袞和阿濟格並馬而行,連親兵都離得較遠,聽不到二人的說話。
在征討察哈爾部的作戰中,多爾袞勇猛衝殺,在敖穆楞大破蒙古部隊,並被皇太極賜“墨爾根戴青”的稱號。
墨爾根戴青,乍聽起來象是一種扁毛畜牲的名字,但實際的意思卻是“聰明的統帥”。
“兩白旗衝殺在前,兩黃旗坐收其利,真是好算計呀!”阿濟格意帶嘲諷地撇了撇嘴,說道:“就算損失不大,可卻令人不舒服。”
多爾袞笑了笑,說道:“大哥不必為此糾結,誰讓他是汗王呢!父汗在世的時候, 令行禁止,可沒人叫苦喊累。再說, 兩白旗所得的戰利品也是不少。”
“話雖如此——”阿濟格還是心懷不忿,皺著眉頭說道:“只怕他對你還心存猜忌,不會輕易罷手。”
多爾袞也挺苦惱,知道兄長所說的不無道理。他賣力表現,未必就會得到皇太極的信任。
唉,都是謠言惹的禍呀!
見兄弟低眉不語,阿濟格想了想,說道:“兩紅旗兵敗金州,雖不是全部出動,卻也令人意外。你覺得,汗王會放任敵人佔據,不會發動進攻嗎?”
多爾袞用力搖頭,說道:“只是旅順堡倒可放任,金州卻是不行。我想,不是秋收之後,便是冬季,汗王必然會再度發動。”
阿濟格看了多爾袞一眼,說道:“若是他再派兩白旗出戰呢,攻堅作戰,我軍並不擅長,恐怕傷亡不小。”
多爾袞無奈地聳了聳肩膀,說道:“那也沒有辦法,誰讓他是汗王呢!其他三位貝勒,恐怕也不會幫咱們說話。”
代善、莽古爾泰、阿敏都是逼死生母阿巴亥,從自己手中奪取汗位的幫兇。在多爾袞的認知中,兩白旗就是處於夾縫中的存在。
當然,兩白旗也是左右著後金內部勢力消漲的關鍵。
投向皇太極,兩黃旗加兩白旗,再加上表面上擁護皇太極的兩紅旗,便是六旗。對莽古爾泰和阿敏的兩藍旗,佔有絕對優勢。
投向莽古爾泰、阿敏一方,則是四旗對四旗,勢均力敵。而代善的兩紅旗,未必會死忠皇太極,反皇太極一方則處在上風。
但多爾袞卻不準備完全倒向任何一方,也不準備輕易得罪哪一邊。
而皇太極既是汗王,旨令自然要遵照執行,這沒什麼說的。想必,皇太極也不會下死手,他還需要兩白旗站腳助威呢!
關係是錯綜複雜的,多爾袞選擇的立場是暫時隱忍,看著皇太極與三大貝勒爭鬥。
對於領命作戰,多爾袞也有自己的思維和看法。他認為戰功和威望的增加,對他是有利的。
至少,在目前看來,他的年紀還小,才十六歲;資歷也不夠,戰功也不足。皇太極和三大貝勒,在聲望和影響上,都穩穩地壓著他。
當然,這也有一個限度。如果兩白旗損失過大,多爾袞也不會象傻子似的繼續為戰功而努力。
“金州不好打呀!”阿濟格眯了下眼睛,語重心長地告誡道:“在朝鮮,阿敏就吃了大虧,我也是見識過厲害。時隔一年多,東江鎮的實力應該又有所增長。”
多爾袞用力點頭,說道:“大哥放心,我是不會用頭撞牆的。若真有戰,會機變行事。”
“那就好。”阿濟格微微一笑,象是如釋重負,隨意地聊起天來。
……………….
皇太極為了分三大貝勒的權力,提拔了四小貝勒,嶽託、碩託已死,現在的八貝勒議政除了四大貝勒,四小貝勒分別是豪格、多爾袞、多鐸、薩哈廉。
說白了,八和碩貝勒議政,就是八位旗主。按照實力和資歷來排序,倒也公平。
只是八位旗主議政,皇太極還不滿意,又要在旗主之下設定固山額真,分割八旗旗主的權力。
按照皇太極的設想,新增的八個固山額真,要充任議政大臣,與諸貝勒同等享有議政的權力。
這樣就等於在“八和碩貝勒共理國政”制度上又增加了八個人,而這八個人基本上都是皇太極信得過的親信。
儘管固山額真在旗主之不,但也掌管一旗的軍事、民政等事務,進入議政會議後,更是會逐漸架空“八和碩貝勒共理國政”的國政會議。
如果此議得到執行,皇太極還計劃著在每旗再增加兩人佐理旗務,繼續削弱了八旗旗主的權力。
但在其要稱帝獨尊,要排除異己的謠言傳播開來後,固山額真的設立便遭到了莽古爾泰和阿敏的強烈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