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皇太極勝利回師(第2/3頁)
章節報錯
最後一點郭大靖沒有講,否則又要說出“明年”這個眾將都耳孰能詳的詞語。
如果明年有直搗建虜老巢,將其統治區砸得稀巴爛的機會,郭大靖便要調動全部的民兵,以及能推車運物的百姓。
建虜每次打仗,差不多都有家奴推車挑擔地跟著,把劫掠所得運回來。
郭大靖也要學學這招兒,不僅要摧毀建虜統治區,還要讓民兵和百姓來個大搬運。
誰運回來就歸誰,誰撿到的就是誰的。不管是金銀,還是其它物品,都慷慨地送給百姓,相信會極大地激發他們的積極性。
而民兵的作用還包括看押俘虜,運送糧草物資等等,郭大靖可以用一個新名詞來概括,那就是“支前”。
在短時間內爆發戰事,正好讓郭大靖能對民兵進行一次鍛鍊,或者稱為“支前”的預演。
張攀見郭大靖並不為糧食的耗費而在意,便知道他心裡有底,便也不再多說。
大半年的時間,軍隊的變化是令人瞠目震驚的,張攀深有感觸。如果說整個大明的軍隊中,東江鎮的武器裝備是第一強,他肯定毫不謙遜地接受。
快兩年了,張攀記得清楚,郭大靖是何時從軍,並立刻投身於援朝大戰中的。
也正是在援朝作戰中,郭大靖聲名鵲起,使得東江鎮有了可喜的改變,更獲得了令人振奮的戰績。
一步步走來,一個個變化,張攀再回想兩年前東江鎮的情形,真的恍如在做夢一般。
古語有“以德服人”,那郭大靖就是以事實來讓人不得不服。
軍隊越來越強,東江鎮的情況越來越好,軍民的生活也眼見地得到了改善,這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事實,也都是郭大靖的功績。
“懷裡還揣著兵書?”張攀突然瞟見郭大靖低頭時露出了書頁,不禁佩服地說道:“手不釋卷,將軍真是好學,值得末將學習。”
郭大靖呵呵一笑,伸手從懷裡掏出書放在桌上,說道:“什麼兵書,是郭某用來消遣的閒書。”
成書於萬曆年間的《金瓶梅》,被稱為明代第一奇書。
《金瓶梅》中的眾人在一片盛世繁華落幕後,死的死,走的走,像極了大明王朝,盛極而衰,積弊重重,走向了末路和滅亡。
郭大靖未必有這樣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也就沒說假話,就是閒時消遣來著。
張攀等人很明顯不知道《金瓶梅》中有著那種不可描述的描寫,在當時能讀書就是很厲害的,也並未減少對郭大靖的欽佩。
“部隊中的夜學,還是頗見成效的。”張攀笑著說道:“不說別的,入伍超過一個月的,都能寫出自己的名字,還能認得常用的幾十個字,這就很令人感到驕傲了。”
常用的幾十個字,基本上都有關軍事,比如表示方位的“東南西北”和“前後左右”。
積少成多,夜學能堅持個一兩年,士兵退役回鄉後,至少能符合在供銷站工作的條件。
郭大靖也不要求太高的學問,能讀懂官府的告示,他就完全滿意了。
不光是軍營中的夜學,還有村屯的夜校,也帶著同樣的期望。文化知識的提高,可能在短期內看不出太過有利的影響,但卻是著眼將來發展的蓄力和準備。
所謂厚積薄發,學到了才是自己的,等用到的時候才會發現是那麼有用。而在這方面,急功近利是要不得的。
不能說,我認識了上百個字,會寫幾十個,會簡單的算術,就要看到眼前的好處和利益。
你得這麼想,全大明有多少人,又有多少能寫出自己的名字,又有多少人斗大的字識不了一筐筐?
郭大靖覺得這樣才是正常的心態,要對自己的學習和長進,以及超過旁人而充滿自豪和驕傲。
只不過,張攀等人也不是很明白郭大靖為什麼要這麼做。這是獨創,從古至今,哪怕是太平盛世,政府也沒有過這樣的舉措。
讓老百姓識字,讓丘八學文化,投入雖然不多,可這思維,絕對是令人琢磨不透的。
如果讓郭大靖來回答,也很簡單,他在改造,向著自己心目中熟悉的社會邁進。
……………
各人都有自己想象中的世界,小到一家一室的生活環境,大到一縣一地,甚至是國家的模樣。
郭大靖在奮力踐行,崇禎在做著平遼的美夢,皇太極也完成了征伐察哈爾部的第一階段的任務,率得勝之師返回瀋陽。
從二月出兵,到九月,後金軍攻擊了西拉木倫河流域東側的席爾噶、錫伯圖、英、湯圖四路,後又追擊至大興安嶺南麓。
儘管皇太極沒敢進一步深入察哈爾境內,給虎墩兔以致命的打擊,但虎墩兔失去了察哈爾故地,喀喇沁部、鄂爾多斯、阿巴亥等部都臣服於後金。
對於察哈爾部來說,沒有了故地,只能在宣大外與右翼蒙古諸部爭奪牧場,以求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