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夏季將至,氣候轉熱,以及縱橫的河流,對建虜的行動有很大的不利影響;

其次,就是大饑荒的影響。建虜沒有足夠的糧草物資,支撐他們發動大規模的征戰。

“或許,這也只是多爾袞繼位汗王之後,所進行的一場心理戰,以示他與皇太極的不同。要說是不是高明,現在還言之過早。”

郭大靖微抿嘴角,露出冷笑,說道:“可以算出來,建虜看似四處增兵,加起來卻不超過萬人。”

建虜經過數年的消耗,以及遵化慘敗,兵力已經捉襟見肘。但在東江軍的壓力下,多爾袞又重新徵調,依然保持了五萬左右的人馬。

皇太極繞道入關時,滿人已經是三丁一披甲。雖然沒有漢八旗,但當時對沒有編入旗的漢人是實行二十丁抽一兵役。

按照農耕時代的生產力,一個士兵由多少老百姓來養活,並無定數。但兵民比例越高,老百姓負擔越大;兵民比例越低,負擔則越小。

以三國時期為例,兵民比例在1/15到1/30之間,這就已經比西漢東漢高很多,導致老百姓的生活極為困苦。

隋朝時兵民比例1/20,既二十個百姓養活一個士兵。由於兵民比例過高,百姓負擔沉重,隋朝直接爆發了農民起義。

唐朝時期,初唐的兵民比例大約在1/25;盛唐之後,人口增加,兵民比例在1/75,既一個士兵大約得七十五個老百姓養活。

到了宋朝,人口接近一億,軍隊人數一百萬人。一個士兵由一百個老百姓養活。

明朝時期,兵民比例大約在1/100,一百個老百姓養活一個脫產士兵。

從這些資料上,可以看出後金的窮兵黷武,以及平民的沉重負擔。同時,郭大靖認為這也是建虜的窮途末日,垂死掙扎。

沒有足夠的生產的勞力,拿什麼養兵?以為春耕搶種就完了,今年就能緩過勁兒啦?

如果祖大壽等明軍還佔著錦州和大淩河城,建虜興許還有個搶掠的目標,爭取賭上一把,度過難關。

但現在的態勢,似乎除了搶盟友蒙古人,也沒有了其他的物件。

嗯,再次西征察哈爾部,也是個辦法。但建虜要考慮到糧草物資,要顧慮到東江軍的趁機襲攻。

關鍵是虎墩兔跑得太快,想要給予其決定性打擊,恐怕很難。長途遠征,收穫也有限,實在是有些得不償失。

郭大靖仔細地分析著建虜面臨的惡劣形勢,以及可能採取的辦法。

這並不是讓將領們產生輕敵心理,而是使他們更加了解敵我雙方的實力對比,以及可能要採取的應對之法。

“我軍的軍屯,農忙時全軍齊動,農閒時也至少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部隊在從事田間勞作,依靠著高產、耐寒的作物,才能夠保證我軍的供給。”

“建虜是沒有高產和耐寒作物的,傳統種植的產量在不斷降低,就需要更多的田地,更多的人耕種。”

“建虜今年已經十分艱難,明年應該更難支撐。現在的增兵佔地,不過是種假象,是最後的瘋狂。”

郭大靖停下腳步,掃視著眾將,緩緩說道:“敵我形勢已經發生根本的轉變,但我軍依然要穩住,不要有輕敵和速勝的心理。”

“按照東江鎮的人口,目前我軍的數量已經是極限。在沒有大批移民湧入的情況下,再次擴充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就需要我軍耐下心來,穩紮穩打,對建虜進行持續性的消耗作戰,繼續拉大敵我實力的差距。待到時機成熟,不需要十萬人馬,便是目前的精兵強將,也足以平遼滅虜。”

……………………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