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東點了點頭,接過粥碗,轉頭對著小女娃露出微笑,說道:“走,到那邊吃去。”

小女娃眨巴著大眼睛,伸手指了指,“孃親在那邊,我要喂她吃。”

李海東看著已經被別人扶起,重新倚靠著樹幹的婦人,領著小女娃走了過去。

小女娃一勺一勺地喂著母親,即便餓得肚子發出咕咕的聲音,也只是乾嚥唾沫,不肯自己吃上一口。

李海東在旁邊看著,眼中閃過感動,也有幾分讚賞。轉身走開,不一會兒又端了一碗粥送過來。

“粥管夠吃。”李海東把粥放在旁邊,說道:“還有棚屋,專給婦孺暫住,你們吃好了,便去那邊找管事兒,會為你們安排好的。”

婦人似乎有了些力氣,原來死灰的眼神中有了些靈活,用力低下頭去,用虛弱的聲音道著謝。

“謝謝官爺。”小女娃趴在地上,給李海東磕頭。孩子很實誠,頭磕在地上,沾了一腦門的灰土。

李海東笑了笑,伸手扶起她,用袖子給孩子擦了擦,拍拍小女娃的臉蛋兒,轉身離開。

排隊領粥的隊伍變得有序,百姓們充滿敬畏地看著荷槍挎刀計程車兵。兩個鼻青臉腫的男人連頭都不敢抬,老老實實地排著隊。

規矩是再三交代的,但嘴上的說教,遠不如一次暴力的糾正。這種爭搶的事情每天也都會出現,光靠著這些人手,李海東已經覺得捉襟見肘。

但百姓到了,身體多很虛弱,總要養上三五日,才有體力進行海上的顛簸航行。

“接到急報,應該很快會派人來支援。”李海東望著人頭攢動的移民,緊皺著眉頭說道:“但我們也不能光等著,去買材料,發動災民,自建蓆棚,先有個遮風擋雨的地方睡覺休息。”

“是,卑職這就去辦。”趙華京拱手一禮,轉身欲去。

趙華京是李海東在天津發展的手下,熟悉本地情況,也甚是精明強幹。

“多帶幾個人,再買些米糧。”李海東抬手止住趙華京,又交代了一句。

看著趙華京帶人離開,李海東才稍微鬆了一口氣。

儘管碼頭倉庫記憶體放了不少土豆、玉米、食鹽,但出乎意料的災民數量,可能也支撐不了太久。

天津地處河海要衝,漕運的重要商港,糧食是不缺的。

當然,這只是目前的情況,等到災害嚴重,大旱持續,內河水運幾乎斷絕,南糧北運受阻,北地百姓才真正是水深火熱。

…………………

在大連的郭大靖收到陳繼盛轉來的天津情況的報告時,從旅順已經緊急發出數船糧食,隨船而去的是兩百官兵,以及幾十名政務官員。

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山東,大水過後,一無所有又面臨饑荒的百姓,成千上萬地湧至登萊。

登萊巡撫孫元化還算仁心恤民,調動官府力量暫時安置災民,也節省了東江鎮的不少工作。

儘管移民的數量超出預料,至少是沒想到會在今年有這樣一個高潮。但東江鎮的糧食數量還夠支撐,且秋收在即,年景不錯,也沒有什麼擔憂。

“山東的倒還好說,天津的恐怕不全是移民。”郭大靖放下報告,有些無奈地說道:“蹭上幾天飯,有了力氣的話,不少人可能會改變主意。”

周慶沒看到實際情況,也不好做出準確判斷,但聽郭大靖的口氣,也不打算費力氣進行限制和甄別,便笑道:“這也沒有好辦法,權當施粥行善,打出好名聲了。”

郭大靖點了點頭,轉向何貴忠,調侃道:“何老闆好福氣啊,在京城繁華之地,酒店開得有聲有色,還有了好妹妹,一起回了遼東。”

何貴忠撓著頭訕笑兩聲,說道:“大人莫要取笑,這個,也是湊巧,湊巧。”

“緣份嘛,還不都是湊巧。”周慶笑著說道:“我看,也別這麼對付著,給人家個名分,你也有了家,兩下都放心。”

郭大靖連連點頭,說道:“把家先安頓好,也好給你安排工作。不就差個名分嘛,乾脆利落地捅破窗戶紙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