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東江鎮的專用碼頭。

碼頭外早已建起了幾排棚屋,並留下了一百多的水師官兵看守。

而直到今天,大批流民的到來,卻顯得東江鎮之前的準備是如此不足,棚屋有如杯水車薪,水師官兵也顯得人單力薄。

本來從西北逃荒來此的流民並沒有那麼多,但一路走來,連帶著山西、河南,甚至是北直隸的窮困百姓,也得知遼東的安置政策,聞風而來。

大災害已經開始,從陝西開始爆發,逐漸沿著黃河向東席捲,波及到了其它省份,並愈演愈烈。

陝西已經數年大旱,流民遍地,民亂蜂起;

崇禎三年至十七年,河南“赤地千里,野無青草,十室九空”;

南京兵部尚書呂維祺在《中原生靈疏》中:黃葉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磷,夜夜常聞鬼哭。

北方各省的災害情況雖然沒有陝西那麼嚴重,但區域性性的災害卻幾乎年年都有。

比如山東,萬曆四十三年大旱,104個州縣受災,“雨無涓滴,田禾槁枯,千里如焚。赤地千里,大飢,人相食,死者山積……逃死者十之七八,尚存者十之二三,人煙鮮少……。”

崇禎元年,杭、嘉、紹三府海嘯,壞民間數萬間,溺數萬人;

崇禎元年夏,畿輔旱,赤地千里;

崇禎二年,陝西、山西飢;

崇禎三年,山東大水……

在古代,基礎設施的缺乏,科技水平的落後,運輸水平的不足,資訊傳輸的緩慢,導致了官府效率的低下,百姓在大災之中的無能為力。

如果說以前,遼東的建虜肯定會成為災民遷徙的絕對障礙。戰亂,應該是排在飢餓之前的最大顧慮。

但現在,經過遵化大捷,奴酋皇太極京師授首,極大地打消了災民的擔憂。

在朝廷的宣傳和鼓動下,在東江軍的大勝之後,很多百姓都產生了建虜日薄西山,很快就會滅亡的印象。

加上東江鎮給出的政策十分誘人,官府的賑濟又匱乏無力,為了唯一的生存之路,百姓們冒險而來,也就並不意外了。

幾十口大粥鍋煮著粥,從旅順運來的土豆、玉米就是主食,也是災民們裹腹活命的美味。

一個臉上髒兮兮的女娃,手裡捧著個破碗,乖乖地站在佇列裡,緩緩地向前移動著。她已經很疲憊,很飢餓,精瘦的臉上現出焦急,不時回頭張望。

不遠處,一個衣衫襤褸的女人,瘦弱不堪地倚坐在一棵樹旁,有氣無力地望著這邊。

顯然,她已經虛弱得難以挪動,只能等著女兒拿來吃食。一碗粥,將是她活下去的希望。

兩個雖然瘦削,但還有些力氣的男人突然插進領粥的隊伍中,引起了擁擠和騷動。

小女娃被推撞了一下,本已沒了多少力氣的小身體摔倒在地,破碗脫手摔在地上,碎了。

哇的一聲,小女娃從地上坐起,望著碎碗,大聲哭了起來。

不遠處的女人張著嘴,發出微弱的聲音,費力地想挪動身體,卻無力地倒在地上。

人們敢怒不敢言,那兩個男人卻視若無睹,只是瞪著前面冒著香味和熱氣的粥鍋。

“把那兩個王八蛋拉出來。”一個充滿怒氣的聲音突然響了起來,李海東帶著幾個士兵大步走近,他陰沉著臉,伸手指向了那兩個男人。

士兵如狼似虎地撲上去,拉出兩個插隊的男人,便是拳打腳踢。兩個男人痛叫著,卻無人同情,都是冷漠或快意的眼神。

李海東上前拉起了小女娃,給她擦乾眼淚,領著直接走到隊前,對臨時召來,負責盛粥的百姓吩咐道:“拿個大碗來,先給她盛。”

百姓恭敬地答應著,拿過一個粗瓷大碗,盛得滿滿的,還放了個鐵勺子,端給李海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