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一方即戮一將,隳一城即殺一吏”,崇禎從不考慮是不是自己的問題,更不會去細究到底該不該殺。

建虜入寇京畿,顯然刺激到了崇禎。濫殺的本性,終於暴露出來。

歷史上,己巳之變後,兵部尚書王洽、工部尚書張鳳翔、薊遼督師袁崇煥、總理薊遼保軍務劉策等或死或下獄。

次輔錢龍錫也因袁案受到牽連被判為死罪,經一些大臣極力向崇禎陳述求情,才免其死罪。

內閣大學士韓爌、成基命、李標等也因此去職,而代之以周延儒、溫體仁等入主內閣,六部九卿也相應變更。

崇禎命南鎮撫司速速審訊,以期拿到袁崇煥的口供。這也意味著一場政治風暴的形成,朝堂上各方勢力的大變更。

………………

對於朝堂上的傾軋清洗,郭大靖並不關心,關心也沒用。

藉助此次奇功,他為東江鎮贏得了朝野的關注,有了改變待遇的契機。同時,建虜遭此重創,遼東形勢的變化,才是他最關心的。

甚至於,郭大靖對於崇禎會有怎樣的封賞,都不是很在意。

“一鎮兩總兵,這有問題吧?”劉興祚與郭大靖並馬而行,微皺著眉頭,替郭大靖操心,“朝廷若是覺得不合法制,可就要委屈你了。”

明朝的總兵屬於高階將領,相當於今天的戰區司令員,屬於正大軍區級,上將級別。

但同樣是總兵,權力卻有大小,所領的兵額也有多有少。劉興祚所說的一鎮兩總兵,其實並不算什麼問題。

比如遼鎮,就有寧遠總兵、前屯衛總兵、山海關總兵等等。當然,這些總兵的上級是遼東巡撫,或者是督師、經略這樣的文官統領。

而且,總兵官還分普通的和掛印的。毛文龍就是掛平遼總兵印,並御賜尚方寶劍,形同封疆大吏。

對於劉興祚的擔心,郭大靖只是淡然一笑,說道:“難道某還是副將,便有人不聽號令?”

“這倒不是。”劉興祚搖頭道:“但官職越高,不是更加方便,更加名正言順。”

郭大靖沉吟著說道:“毛帥是東江鎮總兵,那郭某就任旅順總兵或金州總兵,也是可以的。”

劉興祚想了想,嘿然一笑,說道:“只有你升了總兵,我等才能跟著進階。都是有功將士,可不想錯過這個機會。”

郭大靖看了劉興祚一眼,笑著調侃道:“這麼說,倒是某壓著你們,讓朝廷不能論功行賞啦?”

“朝廷的論功行賞……”劉興治撇了撇嘴,欲言又止,卻透出心中的不滿。

“這回一定有的。”郭大靖輕搖著馬鞭,緩緩說道:“經此戰亂,不管是皇帝,還是大臣,應該都能看出,要想平遼滅虜,只能依靠咱們東江軍。”

劉興祚點了點頭,說道:“雖然如此,對於武將,對於僻處海外的東江鎮,朝廷依然會提防。”

東江鎮因為沒有文官統御,應該是被視為體制外的軍鎮,這一點與關寧軍不同。

從文官集團輕視武將的傳統來看,東江鎮確實也確實很難得到文官集團的大力支援。

但形勢比人強,崇禎就算捏著鼻子,對東江軍立下的蓋世奇功,也得有所表示。以後的資源傾斜,也是可以預料的。

畢竟,平遼滅虜是頭等大事。鉅額的餉糧供應,朝廷已經不堪重負,崇禎更是缺錢缺得眼冒綠光。

何況,明朝末期的形勢,可謂是內憂外患,對於武將的權力,也就不可避免的要有一個下放的過程。

所以,兵興以後,有言天子者曰:“今日不重武臣,故武功不立。”

為了挽回局勢,把提升武將權力當作了勘亂良方,這恐怕是崇禎走的另一個極端。也可稱之為:病急亂投醫。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