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化淳急送京師的不僅有捷報,還有他與郭大靖交談的內容。

比如撤防錦州大淩河,只守寧遠和山海關,省下的人馬加強薊鎮防禦,省下的錢糧向東江軍傾斜一下。

崇禎看過之後,覺得挺有道理,關鍵還是關寧軍的表現令他大失所望。

而更重要的還是錢糧,能省則省。在這方面,崇禎是輜珠必較的。

山海關、寧遠、錦州等地的駐軍數量達到了十一萬,如果撤防錦州的話,寧遠留三萬,山海關留四萬,就能有四萬兵力充實薊鎮。

經過建虜入寇,薊鎮的駐防兵力已是十分殘破。再次徵兵擴充的話,可是一筆不小的花費。

按照郭大靖的設想,則給朝廷省下了大量的錢糧。崇禎也是看重這一點,才十分感興趣。

戶部尚書畢自嚴也是奉了皇命,重新計算了一番。崇禎看到竟然能省下一百多萬兩,眼睛裡不由得閃出精光。

關寧軍的糧餉全靠關內供應,寧遠還好說,就近有覺華島,可以走海路運送。錦州、大淩河就要靠陸路運輸,耗費相當大。

縮減關外兵力,再實施收縮防禦,雙管齊下的措施,便得遼鎮的糧餉能夠節省一半還多。

自袁崇煥上任後,崇禎可謂是全力支援。遼鎮的糧餉一下子漲到了兩百多萬兩,幾乎是翻了一番。

但加派賦稅、處處節省地供應遼鎮,取得的戰績只不過是佔了沒人要的錦州,還要花費大量的錢糧修繕駐防,可謂是得不償失。

袁崇煥下獄後,崇禎的思維可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以往袁崇煥吹噓的堡壘推進,平遼滅虜的戰術,在崇禎看來,又是欺騙他的謊言。

“宣兵部尚書申用懋晉見。”崇禎思慮已定,抬頭吩咐宮人。

袁崇煥下臺,原兵部尚書王洽入獄,號稱有邊才的申用懋成為接任者。

崇禎知道將遼鎮分化,並不是一件容易而簡單的事情,才需要徵詢兵部的意見,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辦法。

吩咐完宮人,崇禎又拿起溫體仁的奏疏,閱看著皺起了眉頭,臉上微有怒色。

袁崇煥下獄,溫體仁是彈劾攻訐最為者。不僅是對袁崇煥,還擴大了打擊範圍,目標指向曾極力舉薦袁崇煥的閣臣錢龍錫。

“龍錫主張崇煥倡為款議,以信五年成功之說。賣國欺君,其罪莫逭。龍錫以崇煥所畀重賄數萬,轉寄姻家,巧為營幹,致國法不伸……”

字字如刀,刻在崇禎的心上。他啪的一聲合上奏疏,眼中射出怒火。

“私結邊臣,蒙陷不舉,錢龍錫該殺!”崇禎咬牙切齒,終於忍不住心中的怒氣,抬起頭,厲聲吩咐宮人,“速去鎮撫司,命駱思恭、劉僑加緊審訊,速上袁崇煥供詞。”

崇禎皇帝並不信任大臣,喜歡獨攬大權,專斷獨行。但是一旦出了問題,他還沒有擔當精神,什麼錯誤都委過於臣下。

此時,他恨袁崇煥,又恨支援袁崇煥的支持者。

但他卻忘了,是誰輕信“五年平遼”的大言不慚,授予袁崇煥全權,增加賦稅、裁兵省銀,逼得百姓揭竿而起,使得內地明軍兵無鬥志。

既無識人之明,亦無用人之量,更無容人之量。可崇禎卻偏偏要勵精圖治,他的偶像竟然是太祖朱八八。

而他也學會了朱八八“憂勤不怠”的作風,只論勤政的話,崇禎確實做得極好,歷朝歷代沒有幾個帝王能與他相比。

但本身的缺陷卻使他的勤勉,成了大明的噩夢。越是管得多,越是亂象紛呈,大明也越是頹勢難挽。

只能說,路走錯了,越是奮力前行,離目標也是越遠;思維有問題,越是勤奮,錯得越是離譜。

從小事上,比如節儉,比如不喜聲色,崇禎象是個好皇帝。為了省錢,他還把蘇杭織造撤了,理由是“朕不忍以衣被組繡之工,重困此一方民。”

但從大政上,崇禎卻是個完全漠視百姓苦難、視百姓如草芥的暴君。遼餉、剿餉、練餉……苛政猛於虎,逼得無數百姓為了一口飯吃而造反。

表面上說著體恤百姓的官話,實際上又瘋狂聚斂,甚至還把徵收賦稅作為考核官員的指標,使得官員只能千方百計的催徵。以至於“民不聊生,更起為盜矣”。

不僅是對百姓,對於大臣,崇禎也極為苛待。這一點他到是很象乃祖朱八八,生性多疑,動輒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