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 皇太極的末日(第2/3頁)
章節報錯
作為最早跟隨郭大靖學習的軍官,王國重是從李維鸞的右協抽調,進入混編協參與此次作戰的。
郭大靖給了他兩千火槍兵,攜帶著一批糧草物資,趕到遷安駐防。任務並不是強硬阻擊,與特戰營一樣,是截擊,儘量給建虜造成殺傷。
所以,王國重在城內留了一千兵,在城外三四里的官道狹窄處,還安排了一千伏兵。
遷安城內有糧草物資,作為騎兵追殺時的中繼補充點,不可有失。官道上的伏擊,也是看具體的情況,才決定具體的打法。
如果敵人少,則聚而殲之;如果敵人多,則放過前部,擊其後隊。
顯然,五百多建虜不算多,王國重再派出部隊,前後夾擊之下,全殲敵人也有把握。
皇太極緊皺著眉頭,他突然想起了《三國演義》中曹操赤壁之戰敗走華容道的內容。
左一次攔截,右一次攔截,人馬是越來越少,在筋疲力盡之時,被關二爺最後截住時,已無一戰之力。
現在的情形是如此相似,兩千多人馬在被追殺中不斷被削弱,最後只剩下了這五百多騎,應該算是最虛弱的時候了吧?
不,不可能再有敵人攔截,東江軍絕不可能有那麼多的人馬。
皇太極很是懷疑遷安的防守虛弱,不過是空城計,來嚇阻他們的攻打。當然,如果身後沒有追兵,他估計是要去試一下的。
只不過,即便是一個小堡寨,在沒有攻城器械的情況下,恐怕也很難被攻破。
皇太極心中無奈,繼續催馬前行。寒風吹在臉上,從耳旁刮過,冷氣已經滲入身體,可卻只能繼續忍受。
對於郭大靖,皇太極又有了新的認識。用兵不能說如神,卻十分周密細對致,更是擅長抓住敵人的心理,施用計謀。
在遵化城下,工事陣地的佈設並不比南關更強。表面上看是時間不夠,可皇太極現在想來,卻是一個陷阱。
如果是象南關那樣嚴密的防禦體系,皇太極未必會有猛攻獲勝的把握。
如果不是在進攻中不斷取得進展,他更不會把部隊幾乎全投入進去,與東江軍展開消耗戰。
誘使建虜不斷進攻,不斷地死傷,等到實力消耗得差不多的時候,再用令人震撼恐懼的狂轟濫炸,以及猛烈出擊展開反攻,一舉逆轉戰局。
皇太極在反思,在分析,在研究,郭大靖頻頻出戰,正在取代毛文龍在東江軍的軍事指揮上的地位,將成為皇太極最主要的對手。
可惜,他所有的考慮都已經沒有了用處。而郭大靖之所以能夠戰勝皇太極,並不是他的兵法更高明,頭腦更聰慧,運氣更好。
沒有人知道,郭大靖走到現在這一步,最大的助力便是對歷史軌跡的熟悉和掌握,以及頭腦中科技知識的領先。
正因為如此,他才能料敵於先,使得皇太極束手縛腳,總是棋差一著。
但此戰過後,郭大靖已經失去了這個優勢。
歷史終於離開了原先的軌跡,無論是皇太極,還是崇禎,抑或是還未強大起來的李自成……
轟,轟,轟……
兩顆碎石雷的巨響後,一連串的地雷又在地上爆炸開來,火光硝煙剛起,道路兩側便又響起了火槍的轟鳴。
慘叫驚呼,人喊馬嘶,正賓士在大道上的建虜在紛飛的碎石和彈片中,倒下了一大隊,陷入了不可遏止的混亂之中。
埋伏於大道兩側的火槍兵在積雪樹木構築的工事內,向著混亂中的建虜射出一排排的鉛彈,激起一朵朵迸濺的血花。
皇太極的戰馬發出慘嘶,帶著奔跑的慣性重重地跌倒,把皇太極也甩了出去。
好事不靈,壞事靈。皇太極想到了華容道,這裡雖然沒有橫刀立馬的關二爺,卻有激射的致命的槍彈。
在這猛烈而突然的打擊下,只有跑到最前面的幾十騎衝了出去,但他們還是處在火槍的射程之內。
儘管此時的火槍兵,正在執行著命令,向著正面的敵人猛烈射擊。但逃出去的建虜敢回頭,必然遭到火力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