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慘敗的原因,皇太極也沒有總結太多,只是一條就足夠了,那就是低估了東江軍的實力。

東江軍發展得太快,即便他已經不斷地去重視,可還是落後了一步。這一步的落後,就是一場慘重的失敗。

而孤軍深入的弊端,也因為這場慘敗,而被全面引爆。

身處異國土地,無後方,無援助,再加上本就不是很協調的內部矛盾,也終於招來了致命的後果。

蒙古人終是不可靠,搶劫時如狼似虎,落敗時四散奔逃。

皇太極之前已經覺察到了與蒙古諸部的聯盟,並不是十分緊密,已經萌生了建立蒙古八騎,直屬控制的想法。

滿人八旗也是相同的問題,各旗主的心思不同,也使各旗人馬不能讓皇太極如臂使指。

這個問題,他也有解決辦法,那就是稱帝唯尊,使自己能完全控制八旗部隊,完全掌握後金的權力,實施他心中的諸項改革。

可惜,這些夢想,這些計劃,隨著這次慘敗,都煙消雲散。哪怕安全回到瀋陽,等待皇太極的也不是休養生息,而是一場激烈的內部爭鬥。

此時,他還不知道莽古爾泰、代善已死,原來的四大貝勒只剩兩個。但四大貝勒共面南坐的格局破碎了,卻會有另外的掣肘和挑戰。

為了壓制反對伐明的聲音,此次繞道入關,皇太極帶了很多兩黃旗的人馬,使得實力最強。

目的是達到了,但失敗之後的兩黃旗,實力損耗也是很大。再加上他的威望遭到沉重打擊,莽古爾泰、阿敏、多爾袞兄弟,勢必會向他的權威發起挑戰。

能擺平嗎?皇太極心中愈發悲涼。在大饑荒、大慘敗的打擊下,後金已經難以承受內亂。

何況,東江鎮虎視眈眈,憑毛文龍的老謀深算,憑郭大靖的勇猛兇悍,又豈能給後金留喘息的機會?

經過一夜的奔逃,前面已經是遷安縣城。皇太極也不想在遷安縣城歇息,而是繞過遷安,向北行進,從冷口逃出關牆。

但有個問題,那就是補給。也是代善等人之前所擔心的,糧匱馬疲,敵人環攻,無以歸計。

所以,皇太極的打算是到了遷安縣城,視情況而定。如果遷安縣不戰而降,那是最好。如果關城抗拒,他就在周邊村鎮劫掠,再攜糧草物資出關。

當然,想法是好的,可還要看身後追兵是否給他這個時間。如果繼續窮追不捨,皇太極也只能繼續奔逃。

但在戰馬的數量上,皇太極這邊比追兵要有優勢,能夠換乘,以節省馬力,持續賓士。

所以,皇太極認為敵人的騎兵也需要休息,需要飼餵,這就是給他的所部留下的機會。

到現在,雙方應該是一樣的疲累,都在勉力堅持。

想到這裡,皇太極心裡沉重,但生死的危機,卻減輕了一些。只要前面沒有東江軍,其他明軍,他並不放在眼裡。

沒有人說話,只有雜沓的馬蹄聲。所有的建虜也都是鬱悶緊張,心中象壓了塊石頭。從叛明以來,他們何嘗有過這樣的慘敗,這樣的經歷?

遠遠的,已經能看見遷安的城牆。皇太極的心也緊張起來,他害怕看到東江軍的旗幟,他害怕聽到那令人膽顫的火槍轟鳴。

“東江軍!”一聲驚呼在前面的騎兵中響起,他們比皇太極更早地看到了城上的旗幟。

皇太極驀地一驚,雖然心中也有這樣的預計,但他認為可能性極小。

畢竟,在遵化城下的大戰,雙方都投入了幾乎全部的力量,他不信東江軍的跨海遠襲,會有如此雄厚的兵力。

他的心理接連遭到了重擊,東江軍從他預計的一萬多,到遵化城下的兩萬多,竟然在遷安也有駐守,到底來了多少東江軍,是全部嗎?

“繞城而過。”皇太極大聲下著命令。

不管城中到底是不是東江軍,哪怕只是虛張旗號,他也不想冒險。

何況,身後的追兵不知道時候就會趕來,他不能浪費時間去攻打城池。除非此城不戰而降,但現在看來,卻是不太可能了。

五百多騎建虜沿著官道繞城而過,向北馳奔而去。城頭上的東江軍已經嚴陣以待,現在也只能目送敵人離開。

“他們跑不了。”王國重眯了下眼睛,傳下命令,五百火槍兵整隊出城,追擊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