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崇禎的心理變化(第1/3頁)
章節報錯
毛文龍已經是武將的盡頭,除了晉爵,基本上是升無可升。
但明朝後期,武將想封爵是非常困難,別說什麼公、侯,就是伯爵,也沒有幾個。
李成梁的軍功大不大,送了多少禮,熬了多少年,才得了個伯爵,還不是世襲的。
相對於別的皇帝,崇禎對於封賞就更加吝嗇,盡是虛的,很少給予實惠的東西。
不僅僅是吝嗇,簡直是刻薄、冷血,只因為懷疑,盧象升英勇戰死後,竟然三年不得恤。
與盧象升遭遇相近的還有孫傳庭,戰死後由於屍骨無存,再加上有傳言稱他還活著,崇禎帝到死都沒有給予封贈。
崇禎自掛東南枝,只有一個王承恩陪著,真正地做到了孤家寡人的境界。而悽慘的結局,也是他自己造成的。
收復金州、南關大捷之後,朝堂上對於毛文龍和東江鎮的攻擊大大減弱。
什麼糜費糧餉,什麼牽制無功,在輝煌的戰績面前都煙消雲散。要攻訐的也只剩下東江鎮僻處海外,毛文龍跋扈難制了。
而這也是崇禎的心病,一個帝王,正常情況下是不會允許軍閥的存在的。
對於邊鎮武將的控制,一直是皇帝關心和重視的,這也是以文制武的根緣所在。文官造反,基本上不可能;武將,則完全不同。
但說到底,毛文龍率領的東江軍給崇禎臉上增光添彩了。
不是說先有明君,再有良臣嘛!登基之後,捷報頻傳,對建虜的戰事現出曙光,不正說明自己是有道明君、英明神武?
崇禎口述完聖旨,收拾了激盪的心情,思索了半晌,緩緩說道:“東江鎮的糧餉,還是恢復,由朝廷和登萊共同承擔,不能交給薊遼督師。”
王承恩對此也是贊同,躬身道:“皇爺明鑑。奴婢以為,糧餉可由東江鎮自行解決一半,剩下的再由朝廷和登萊籌集。”
崇禎微微頜首,認為這個辦法很好,又能省下不少錢財。
斷絕糧餉,全部由東江鎮自己解決困難,崇禎擔心東江鎮因此而與朝廷更加地離心離德。但要全出,朝廷財政又很困難。
至於袁崇煥所提出的每年四百八十萬兩遼餉,把東江鎮的也包括在內,崇禎認為達不到省錢的目的。
從四百八十萬兩中先拿出一百餘萬兩作為東江鎮的軍餉,但只給一半,也就是五十餘萬,其餘的可就省下了。
這是崇禎打的小算盤,所以,才沒同意袁崇煥的上奏。
同時,東江軍這兩年的戰績,也讓崇禎的心理產生了些許的變化。
袁督師“五年平遼”的大志向確實讓崇禎激動興奮了好長時間,但他也有冷靜下來的時候。
如果沒有東江軍的屢獲大捷,心理上的變化可能還會來得慢一些,晚一些。
可恰恰相反,一個是他砸鍋賣鐵地支援,卻沒有什麼效果。另一個在艱難環境中,卻屢次報捷,送來大量的建虜首級。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崇禎開始衡量投入產出是否合算,對於袁崇煥的能力也生出了懷疑。關鍵的是,袁崇煥要的錢太多了。
按照目前朝廷財政的狀況,明後年就不得不再加派遼餉,每畝至少三厘,才能勉強支撐遼東戰事。
“毛文龍再次舉薦郭大靖升任副將,朕也允了。”崇禎緩緩說道:“據方正化所奏,這個郭大靖也確實是個猛將。”
王承恩沒有說話,恭謹地聽著。他不能老出主意,只能有這樣的姿態來作出暗示。
崇禎沒聽到王承恩的應承恭維,很快也意識到了問題,繼續說道:“另優詔嘉獎,賞賜勾玉、鬥牛服、錦緞……”
明代的賜服中,最有名的是蟒服、飛魚服、鬥牛服和麒麟服。
而明代的鬥牛服為蟒形、魚尾、頭雙角向下彎曲如牛角狀,一般授予三品以上的官員。郭大靖升任副將,則是從二品的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