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皺著眉頭,輕撫著下巴,覺得范文程的猜測很有道理。

對於繞道入關的擔憂,毛文龍顯然要比其他人更重。在努爾哈赤在世時,他就多次向朝廷上奏,要朝廷提防。

對於毛文龍的示警,皇太極並不是很在意。

他派進大明的諜探, 探悉的情報讓他知道,大明朝廷根本沒有提高警惕,作出針對性的準備。

比如薊鎮,該裁兵還裁兵;其他軍鎮,該欠餉還欠餉。這導致大明京畿的軍隊不少,但戰鬥力卻很差。

而後金軍隊,連大明的邊鎮精銳都不是對手,又何況這些糧餉不足、鬥志薄弱的內地軍隊。

所以, 皇太極對於繞道入關後的作戰已經有了比較具體的計劃,並不是很擔心。

但南關失敗後,皇太極就不得不重視東江鎮對於遼瀋的威脅。東江軍突然發動進攻,且又獲勝利,就更讓皇太極感到憂心。

很明顯,在南關之戰後,東江軍應該是鞏固地盤,休整補充。後金能獲得的資源渠道匱乏,東江鎮也沒有得到明廷多大的支援。

可只過了這麼短的時間,東江軍就轉守為攻,還是大規模的作戰,這不得不讓皇太極和范文程考慮到背後的深義。

顯然,毛文龍透過此次主動進攻,就是要顯示東江鎮的實力,警告皇太極。你要是敢繞道入關,我就搗你老窩。

只是牽制和襲擾,皇太極並不太在意。但東江軍有攻城拔寨的實力,就不得不讓他心生忌憚。

“從人口和兵力上來看, 我大金佔據的遼東確實是太大了。”皇太極緩緩說道:“特別是東江鎮有了攻克城池的實力, 整體的佈防就需要作出調整。”

分兵防禦是後金現在的策略,倚仗著戰力兇悍,也欺負東江軍裝備簡陋,攻堅能力虛弱。

但現在就不同了,東江軍也特意顯示出了這樣的能力。不想被東江軍個個擊破的話,防禦佈署就必須進行改變。

范文程暗自苦笑,說道:“汗王所言極是,重新佈署,也是為繞道入關做準備。”

話不要說得太透,皇太極也明白,隨著東江軍實力的提升,依靠幾萬人馬,已經不能把廣大的盤守得嚴密穩固。

遼瀋作為後金統治中心的地位不能變,同時,瀋陽也將是繞道入關的出發點,主力集結於遼瀋,是不能更改的佈署。

沿海地區已經放棄, 現在又要收縮防線。至少,要收縮到鳳城, 把鎮江堡和寬甸地區暫時棄守。

東江軍要攻打鳳城, 就要深入陸地,這可不是從鴨綠江登岸,幾里或十幾裡就能到達的地方。

而鳳城離遼瀋更近,從遼瀋出動人馬,不管是增援,還是反擊深入陸地的東江軍,也更加方便快速。

至於鎮江堡,正如郭大靖所想,東江軍的重心已不在皮島,轉移到了遼南,那駐兵防守或監視,也沒多大作用。

“顯然,這是東江軍抓住了我軍防禦的弱點。”皇太極輕輕嘆了口氣,說道:“還是我們反應慢了,沒有及時調整佈署。”

范文程躬身說道:“情報方面,對於東江鎮,實在是難以及時獲取。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我大金國沒有水師。”

東江鎮的地盤比較特殊,金州在遼東半島一角,其餘的都是島嶼。諜探可以裝成逃人混進去,但要送出訊息,卻很難,必須要用到船。

可東江軍的調動卻可以利用水師,從遼南到遼東,使得建虜很難提前獲悉。

就象這次鎮江堡作戰,說是奇襲也不為過。大批軍隊突然從入海口沿鴨綠江北上,不過一天時間便到達了鎮江,建虜完全沒有防備。

但這也是很難彌補的缺陷,正因為要增加預警時間,建虜才放棄了沿海之地,在比較深入的陸地建起了防線。

當然,這也有人口少,兵力不足的原因。

反過來說,東江鎮對於後金的滲透,對於情報的打探,卻佔著很大的優勢。

主要是心懷仇恨的遼人,身在後金,心向大明。建虜需要漢人為他們耕種生產,就不可能殺光他們。

甚至於,還有不少投降後金的漢人官員,也與東江鎮暗中有著聯絡。

皇太極對此也很是無奈,嘆了口氣,說道:“這也沒有辦法,撫順額駙已經竭盡全力,對於明朝的情報做得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