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歲英明。”王承恩終於出言,表示了對崇禎的恭維和稱讚。

崇禎也覺得自己很英明,施恩於臣子,彰顯自己賞罰分明,不使功臣寒心,又激勵其他文官武將。

“東江軍屢次獲勝,犀利火器功不可沒。”崇禎的目光移到桌案角上的奏疏上,沉聲說道:“朕意已決,聘請葡人制造槍炮,裝備我大明軍隊。”

寧遠之戰後,紅夷大炮便開始被明廷重視,特別是徐光啟屢次上疏,明廷開始購買火炮,並聘請澳門的葡人技師和教官。

但在這個過程中,朝堂上的保守文官給引進先進火器的程序增添了很大的阻力。

比如儒學宗師劉宗周、黃道周等人,那可是正人君子的典範,在朝在野都有很大的號召力,連皇帝也不得不顧及到社會輿論。

這些儒學大師互相吹捧,似乎只要重用他們,就會天下賢人聚集,大明中興指日可待。

這些儒學宗師是有學問,但在軍事上卻啥也不是,他們不但提不出“隆中對”這樣的戰略規劃,還開歷史倒車,反對引進紅夷大炮等武器。

他們的軍政理念的核心就是修心、修德,認為只要崇禎皇帝仿效堯舜,大明就萬事大吉,搞定農民起義和建虜都是小事一樁。

至於火器,劉宗周等人認為那是細枝末節,並不是戰爭的決定性因素。

“臣聞用兵之道,太上湯武之仁義,其次桓文之節制,下此非所論矣”“今日不待人而恃器,國威所以愈頓也”“火器終無益於成敗之數”。

劉宗周之流不僅反對製造紅夷大炮,還大力反對引進葡萄牙炮手學習軍事技術,主張驅除所有的傳教士,將其“放還本國,以永絕異端之根。”

崇禎皇帝雖然保留了葡人技師來製造火炮,卻不得不給劉宗周等人面子,沒有僱傭葡萄牙炮兵升級明軍的火炮技術。

但東江軍用實戰證明,先進火器在戰爭中確實能起到決定勝負的作用,這讓崇禎又有了心理變化。

王承恩眨巴眨巴眼睛,終是沒有說出心中的疑惑。

東江鎮就聘請了西夷技師,也能夠製造火炮,只要資金和人力充足,並不需要朝廷再去做同樣的事情。

但崇禎這樣做,顯然有他的想法和理由,應該還是擔心毛文龍難以節制,不想在這火器製造上太過依賴。

對於文官和武將的態度,也決定了崇禎暫時不會把給予袁崇煥的大權收回或削弱。

封建王朝就是那樣,不要求你的才能最高,本事最強,首先考慮的是不是對皇權構成威脅。

就是你有通天的本事,皇帝覺得你不夠忠君,覺得你可能會危及到他的龍椅,那也不會放權使用的。

其實,這也是從古至今大多數團體的用人標準差不多。有本事是其一,還要聽話,那才是領導喜歡的,會提拔重用的。

…………………

郭大靖有本事,他也很聽話。儘管這種聽話,和低三下四,和諂媚逢迎,沒有什麼關係。

而且,聽話也要看物件,看對錯。如果不對,郭大靖也不會盲從,哪怕是皇帝,或者是毛文龍,也是一樣。

此時,剛剛回到大連的郭大靖,正與先期返回的毛文龍,以及軍情司的幾位首腦進行著軍議。

鎮江堡被攻下,毛文龍便先期坐船回了皮島。在皮島只待了一天,又趕回了大連。

毛文龍並不是急著和妾室相聚,而是對“勤王”行動下定了最後的決心。

鎮江堡一役,他看到了東江軍的戰力,看到了郭大靖的指揮水平。由此而信心大增,甩掉了最後的一點顧慮。

同時,此次作戰應該也達到了預期的目的,那就是向建虜顯示了東江軍有攻城拔寨的能力,必然會在軍事佈署上作出調整。

軍事佈署並不僅僅是現在的,還包括了繞道入關的人馬,以及留守老巢的兵力。

說白了,建虜不敢傾巢而出,繞道入關的兵力就相對減少,更利於“勤王”行動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