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力很大,但卻需要吃飽吃好,或是具有紅軍那般的堅強意志。光這兩點,在古代的軍隊裡,就是很難做到的。

郭大靖無時無刻不在觀察,不在學習。冷熱兵器交替的時代,很多東西並不象後世的想象和推測,而一些寶貴的經驗,都是東江軍將士用鮮鮮和生命換來的。

“自身攜帶糧食的話,頂多也就十天半拉月。”劉奇士和郭大靖並馬而行,悉心傳授著經驗,“通常是持炒兩升,各人帶各人的。”

停頓了一下,他又補充道:“當然,如果是大軍出動,多帶糧草物資,也是可以的,但行進速度肯定不快。”

郭大靖聽明白了,這有些類似於後世野戰軍,象抗美援朝時,士兵都是自帶乾糧,差不多也就是七天的量。

而東江軍以冷兵器為主,但要加上盔甲的負荷,隨身所帶的糧食也有限制。

所謂的“炒”,就是把雜糧炒熟,與後世的炒麵相似。但炒雜糧肯定不會加什麼油脂、食鹽、糖之類的補充,熱量也不會那麼充足。

“既是屯駐海島,打漁的數量怎樣?”郭大靖虛心地求教道:“有魚吃的話,能夠緩解糧食缺口吧?”

劉奇士輕輕搖頭,說道:“兄弟,你想得簡單了。出海打漁,既危險,又很少能滿載而歸。要說緩解糧食的窘迫,遠遠不夠啊!”

在古代,沒有天氣預報,沒有衛星導航,出海打漁是件高危的工作。但凡能活得下去,誰又願意去與莫測的風浪抗爭呢?

窮苦漁民,都是既貧窮又辛苦,勉強混個溫飽。駕船勞作一天,興許一條魚也沒打著,完全不象郭大靖所想的,一網下去,魚兒亂蹦,喜笑顏開。

郭大靖苦笑了一下,知道自己想得簡單了。要是打漁的收穫頗豐,別人也不是傻子,還能想不到?

或許可以打鯨魚,捕到一頭,那就是上千斤吧?嗯,現在只能想想罷了,哪有那麼容易,東海的鯨魚好象很少。

“兄弟。”劉奇士岔開了話題,問道:“你想好要哪個島了嗎?憑戰功,毛帥應該能讓你隨便挑吧?”

郭大靖輕撫了下額頭,說道:“廣鹿島不錯,其它的也行。就是毛帥所說的海洋島,我也能接受。”

海洋島耕地較少,距旅順76海里,是黃海離岸最遠的島嶼。但卻有罕見的天然良港太平灣,還是我國四大漁場之一,更是我國重要的捕鯨基地。

至於風災,其實指的是颱風。颱風要是來了,別說島嶼,就是沿岸都要受到影響,這麼一想也就不算什麼了。

有良港,南方的商船可以直接入港停泊;漁場,捕到魚的機率和產量肯定比其它地方高很多;如果能捕鯨,不僅有肉吃,還能熬油做燃燒彈、點油燈

好吧,還是廣鹿島更有吸引力。儘管當島主也只是過渡,他還有更高的目標和追求。

一個島不能提供他打敗建虜的資源和人力,如果不能完成這個目標,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神州陸沉,他這個島主也不能獨善其身。

當然,一個條件好的島,能讓郭大靖更快地擁有實力,更好地發揮才智,更有希望挽救自己,挽救東江軍,挽救華夏。

一步一步地來吧!

郭大靖知道自己想得再好,也未必能夠實現,但夢想在,目標有,就要持之以恆地努力奮鬥。

淒冷的月光籠罩著義州城,象蒙上了白色的喪布,城內也是一片愁雲慘霧。

尼馬禪傳下命令後,便閉門不出。不是反省,不是上吊,而是借酒澆愁,由得手下如何準備,如何佈置。

東江軍數路急進,趕到城外,又展開了包圍,並做好了攻城的準備。

還是按照郭大靖的建議,但卻是四門齊爆破,以最快的速度攻入城內,也是最大限度地分散守軍。

除了四座城門,第一次攻打城池時,被炸開的城牆處,也是進攻的重點。而這裡,同樣是建虜防禦的重點,能牽制大量的守軍。

儘管是四門齊攻,卻還是有主有次。南北對向,這是郭大靖的建議,毛文龍全盤接納。

對於毛文龍的信任,郭大靖很感動。他猜想這是毛文龍對他的鍛鍊和考驗,看他有沒有能力領軍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