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人才的培養方式【補不要臉的嘴老師萬賞加更】(第3/3頁)
章節報錯
徐光啟的書房,已經被她徵用了。
徐若琳正在做一件大事。
編譯《幾何原本》。
確切地說,是編譯徐光啟和利瑪竇合著的《幾何原本》。
從左夢庚這裡接觸了更加新式的數學表達習慣和方式後,徐若琳愈發覺得徐光啟翻譯的《幾何原本》太過於晦澀,不便於閱讀和理解。
她將自己的想法說給了徐光啟聽,還特意編譯了一部分給徐光啟看。
徐光啟略一琢磨,就發現徐若琳的改編更加精煉,也更利於閱讀和使用,便對她的做法大力支援,還提供了自己的書房。
這讓徐若琳大受鼓舞,立刻投入其中。
她的野心不僅僅只是編譯《幾何原本》的前六卷,還打算將後面的九卷也編譯出來。
全新的編譯版本中,徐若琳全然照搬左夢庚的方式。
將漢字原有的從右至左、從上至下的書寫習慣,改為了從左至右、從上到下的模式。
計算公式也以字母、符號和圖形相結合的方式來表達,一下子讓原本繁仄的書稿變得清爽了起來。
可很顯然,做這項工作必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徐若琳單獨來做,進展並不快。
目前臨清能夠生產玻璃的地方有兩個。
一個是福耀集團,一個是後營玻璃所。
後營玻璃所生產的玻璃品質更好,純度更高,清晰度幾追後世的玻璃。
只因為這裡的玻璃在製作的過程中新增了純鹼。
高畫質晰度的玻璃,也是製作望遠鏡的基礎。
這是機密,即使後營內部,也僅有極少數人知曉。
現在,望遠鏡終於出現了成品。在給軍隊使用之前,左夢庚拿著來到了學堂。
相比起學堂裡其他的老師,他負責的課程並不中規中矩,也不限定什麼講授內容。
左夢庚很清楚,論起給孩子們的啟蒙,他遠遠不如那些秀才和童生。
哪怕他可以把後世一些兒童啟蒙的辦法拿過來,但他沒有從事過這個行業,是十足的門外漢。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給這個時代的孩子們,開啟想象的大門,讓他們的未來擁有無限的可能。
這也是他最希望的。
畢竟軍人、官員都好辦,一點點培養,從實踐中成長總能夠得到足夠的數量。
但數學家、物理學家、生物學家、化學家等等,才是能不能讓中華民族走出不一樣道路的關鍵。
他沒有能力將孩子從無到有培養成最頂級的科學家,因為他所掌握的知識,到了某一個層次也後繼乏力。
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孩子們還小的時候,透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讓他們接觸到這個世界的未知。
就比如現在,左夢庚將望遠鏡擺在大家的面前。
“今天,我來讓大家瞭解一下,什麼是光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