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局(第1/2頁)
章節報錯
王城掌兵十萬,其中包含戍衛京師的一萬禁衛。因此,他實際是以九萬兵力和秦簡、秦崢的十七萬兵力對抗。
興平二年秋,北疆內部爆發割據之戰,一度侵擾南瑭邊境,青州刺史王攬得朝廷詔令,以親弟王城為前鋒,率兵五萬北抗北疆,大獲全勝。
王城得首功,官拜車騎將軍,被封為東陽縣侯,始掌兵權。王攬出任青州刺史,都督兗州、司州三州軍事,屯兵邊境,以御北疆。
秦書的六叔父秦簡,年逾五十,老當益壯,然顧慮重重,容易受人唆使,亦容易臨陣退縮。
秦崢乃秦書同父異母的弟弟,年齡二十有一,常為庶子身份感到不滿,有大志野心,急躁冒進。
二人一路北上,並不作惡,各州郡王侯作觀望態度,也並不多做阻攔,故二王得以所向披靡。
然二人卻在抵達上京郊外二百里處產生了分歧。
秦簡以為,我們既是以“誅妖后,守社稷”為口號,那麼只要逼迫太后自盡即可,後可以此居功,上表朝廷,求得嘉獎,也算目的達成。
到時他便可不費一兵一卒收得功勳,仍回他的荊州地界,安度晚年。
且他們雖說有十七萬兵力,大多也是臨時七零八落湊齊的,人數雖眾,士氣不足。跟王城九萬精兵交戰,實在勝負難料。
秦崢則以為,既聲勢浩蕩來此,卻不入上京,未免畏首畏尾,非丈夫所為。
他一直希冀能一戰成名,控制朝廷,名垂青史,而王城一介寒門武夫,何足俱也。
王城布兵洛水五十里外,與二王隔五十里相望,只等他們再上前一步,就上陣廝殺。
連等兩天,都不見南部有動靜,北邊上京卻傳來了太后被殺的訊息。
原來二王以太后攝政為名揮師北上,太后知道自己此次難逃一死,又擔憂自己死後大權旁落,朝臣再行廢立,對自己兒子不利,遂給金墉城的惠帝秦越送去毒酒,將之殘忍殺害。
右丞大人審時度勢,預料到自己這個外戚必然也有連帶責任,聯合御史中丞宋融,買通宮中官宦勒死太后,大義滅親,以求將功抵過。
如此二王的目的便已達成,他們若再不退兵,就有不臣之嫌了。到得那時,說不定天下王侯都會起而誅之。
秦崢在退兵路上扼腕嘆息,越想越憤怒,藉口秦簡口出不遜,挑釁在先,追兵殺之。秦簡十萬士兵或死或降,秦崢初戰告捷,駐兵荊州境內。
興平三年冬,豫章王秦崢坐鎮江州,以誅殺亂臣賊子為名向朝廷請封。
眾臣再次齊聚東堂,王城亦在其中。
他先朗朗開口:“豫章王狼子野心,擅殺王侯,臣請與他一戰。”
太后既歿,決策權暫時回到秦書手中。
然他只會表達四字:“甚合情理。”
王城的親信中領軍元顯接道:“青州刺史王攬帶兵三千,已擊退姚長那群烏合之眾,徐州叛亂再不足為懼。遠處威脅已無,還請陛下著眼近處,以武力擊之,一勞永逸。”
刺史職責乃負責地方治安、防止流民叛亂,依據朝廷政策,刺史帶兵不可超過兩千,以防其擁兵自重。王攬都督邊境三州,特許他領兵三千。
李恪心道:“太后已薨,外戚失勢。王攬此次已立下軍功,若王城再次擊殺豫章王,寒門武夫將在朝中一手遮天,到得那時,我等士族必然式微。需得支援豫章王與他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