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履霜冰至 第一章 悅來客棧(第3/3頁)
章節報錯
待堂倌給老太太一桌上完酒菜後,才給儒生上飯食,儒生卻也並不計較,仍與竹伯、鄭萍說著五經之義,相談甚歡。
“小先生熟讀五經,可是去長安考取功名的嘛?”鄭萍心想再過半月便是秋闈,此時入京雖說遲了些,但倘若山高路遠耽誤了行程倒也在理。
那儒生回到“不是的,我家世代經商,考不了功名。不過確實是前往長安,師父讓我去參加個解卦大會。”
聽罷,竹伯道:“我見先生配劍,只道是武林中人,不想先生還通曉經典,老朽以貌取人了。不過先生此劍,老朽觀之,紋飾甚為精緻,可否借老朽細看啊?”
從儒生進門起,竹伯便不住的打量這柄劍。
“說來慚愧,粗通武藝,請老先生品鑑”儒生一邊說一邊解下腰間配劍。
那劍鞘上刻的乃是子貢問為仁的故事,生動形象,繪聲繪色,竹伯不由得連連稱奇。
蕭元鼎聞此也想看看,是什麼樣精美絕倫的雕飾竟能讓竹伯讚不絕口,便對竹伯道:“竹爺爺,借我看看呀。”
竹伯示意儒生,儒生允諾後,才交給蕭元鼎仔細觀摩。
蕭元鼎看了又看道:“嗯,紋飾確實精緻,幾個小人刻的也有模有樣,竹爺爺你喜歡?我給你刻在手杖上。”
竹伯恐儒生說蕭元鼎失禮,忙岔開話說“不了不了,這紋飾對你太難,你可知道這上面刻的什麼故事嘛?”
那劍鞘上刻的是子貢問為仁的故事,蕭元鼎不讀《論語》當然不知。
竹伯一陣講述,可蕭元鼎聽進去的也只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十個字而已,其餘的一蓋沒聽,專心揣摩劍鞘上的雕飾。
隨後竟倉啷啷拔出劍,“啊呀!這是劍嘛?”蕭元鼎頗為詫異。
卻見那柄寶劍的劍從一側寬一側窄,三分不像劍,七分倒像刀,唯一與刀不同的是它兩邊都開刃。
蕭元鼎評道:“似刀非劍,似是而非,不倫不類。”
隨後他望了望劍身,墊了掂劍格,彈了彈劍刃,揮了揮劍柄。
說道:“唔,刃長二尺八,柄長七寸,重六斤十二兩八錢,材質不似凡鐵,鋒芒逼人,寒光徹骨,雖形制迥異,但是把神兵,先生何處得來?”
那儒生也不怪他無禮,反而笑著答道:“是家師所贈,起初我也納罕此劍不倫不類,可使了月餘覺得倒是十分順手啊。那劍鞘是我家傳,我見鞘上刻著子貢問為仁,頗為精緻,加之此劍頗為鋒利,故而配上。”
想是孔門最重規制,此劍的確不倫不類,不合周劍之制,自己先違背周禮,這才沒有怪蕭元鼎無禮。
“啊,先生,剛才店家說此去長安一路上恐有強盜,小先生習武之人,可願護佑我等三人一同前往長安?”鄭萍問道
竹伯忙附和道:“對啊對啊,我們有馬車可載先生一程。”那儒生再三推辭,二人再三請求,最終答應。
隨後飯畢,竹伯與店家結賬,順便幫那儒生也結了,儒生推辭,卻也拗不過那老頭。
四人出了客棧,竹伯對蕭元鼎和儒生道:“老僕與夫人去套馬車,少爺你且與先生在此處候著,一會就來。”言罷便與鄭萍去了後院。
日已偏西,飯時已過,客棧中的食客三五成群的走出來,各奔東西,而那三個坐在竹伯鄭萍蕭元鼎儒生四人鄰桌的一老一中一少也揹著包袱駕著馬車向東而去。
那儒生對蕭元鼎道:“兄臺,我看那老伯精神矍鑠,似也是習武之人啊。”武林中凡修習內功者,內息勻稱,精神自然也非同常人,如今竹伯與鄭萍去套馬車,儒生想蕭元鼎江湖資歷不深,故而詢問。
“是啊,我竹爺爺和我師姑武功都可高著呢,我這手杖就是送竹爺爺做兵器的,你瞧瞧。”
蕭元鼎照實說了,把竹形杖遞給那儒生觀賞,道:“看吧,我這雕工也算不錯。”
“哦?既是如此,我看看”那儒生接過竹形杖只覺份量頗重,尋常武夫絕不會使這樣笨重的兵器,自己運起師傳內功方才遊刃有餘。
而那竹形杖材料非金非木,質地堅韌,輕輕一甩便有百餘斤的力量,也是世所罕見的神兵,想來這少年也是一名武林好手。
想到此處不覺一驚,恐這三人是企圖誆騙自己,謀劍害命。
自師父將此劍贈至他手,僅月餘時間已經遇到數十名武功高強的刺客了,幸而神兵在手才能化險為夷。可如今該如何是好?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