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莞爾笑道:“二表兄,你有所不知,這些蠻夷心慕我大唐文化,想要抄錄弘文館內的重要典籍,父皇不許,只准他們抄錄翰林院的雜文。”

武承嗣沉默不語,所謂的雜文,便是除詩書禮樂畫之外的其他書籍,有建築類、冶煉類、農業、服裝、飲食等。

這些書籍不被時人所重視,然而,裡面卻都是唐朝文化中最實用的一面,包含許多這個時代最先進的技術。

只能說古人在技術保密方面,實在缺乏遠見。新羅遲早滅亡,倒還無所謂,可倭國卻不一樣,他們幾乎所有文化技術都學自唐朝,將來卻利用這些來對付中國。

就比如日本刀就是學自唐橫刀,在明朝時,因為唐朝不少技術失傳,導致日本冶煉技術超過中國,倭寇興風作浪,沿海百姓深受其害。

想到此處,武承嗣擺手道:“走,瞧瞧他們去!”

……

翰林院一間廂房中,薛稷悠然坐在一張案上,正在臨摹王羲之的《長風貼》,在他身後,除了圍站著翰林院的八名文吏外,還有新羅遣唐使崔寶昇。

這位遣唐使身穿綠稠文衫,身高肩長,留著一撇小鬍子,一邊觀看,一邊不住叫好。

幾人不遠處,倭國遣唐使守大石跪坐在一隻小案几旁邊,抄寫著一本飲食類書籍,雙目放光道:“喲西喲西,想不到魚類還能切成生魚片來食用,厲害!真是厲害!不愧是大唐國呢!”

在他不遠處,薛稷聞言微笑道:“你等是海島之國,難道不知這種吃法嗎?”

守大石一躬身道:“是的,我國還沒有學到這種高階吃法!”

崔寶昇嗤笑道:“你們這些野蠻人茹毛飲血不就行了,這種吃法可不適合你們,太過有辱斯文。”

若是隻有兩人,守大石早就八嘎一聲,撲了上去。但在這裡,他卻不敢造次,眸中冷光一閃而過,繼續埋頭抄寫。

就在這時,門外一陣腳步聲響起,武承嗣等人推門而入。

薛稷急忙起身,守大石反應比他更快,幾乎是瞬間站直,他本就奇矮無比,身子一躬,顯得更加矮小。

李多祚冷然道:“這位是皇后娘娘派來查案的周國公,你等將案發情形詳細說來,不得有所隱瞞!”

薛稷上前一步,朗聲道:“公爺,下官薛稷,是翰林院編撰,是下官最先發現陸編撰和高主事的屍體。”

說著,將當時情況詳細說明了一遍。

翰林院本有六名學士,十五名編撰,八名文吏。

其中六名學士都在其他部門當值,十五名編撰中,一人老父身死,在家丁憂,兩人被東宮借去。

另有十人被武媚調走,只留陸志寧、薛稷和八名文吏,好方便武承嗣重新組建翰林院。”

陸志寧負責管理政事堂,薛稷則管理五座書庫。兩人都是辰時四刻(8點)上衙,巳時初(9點),守大石和崔寶昇進入書庫抄寫副本,薛稷在旁監督。

巳時三刻(9點45),薛稷聽文吏報告,說高嵐來訪,他素知高嵐與陸志寧交好,也沒放在心上。

等到了巳時末,他準備過去和高嵐打個招呼,從耳門進入大堂時,便發現兩人屍體,立刻通知了千牛衛。

換句話說,兩人死亡時間可以確定為巳時三刻(9點45)到巳時末(11點)之間。

“這段時間內,有人進入過翰林院嗎?”武承嗣問。

一名文吏道:“小吏看到黑齒常之將軍來過!”

“是什麼時候?”李多祚急問。

“巳時五刻左右(10點15)。”文吏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