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靖平八年,秦皇裴璟又命徐世勣為遼東道安撫大使,率左金吾衛將軍薛萬均、營州都督薛萬徹等部,進討高句麗。

九月,薛萬均部率先進抵遼東,大破前來抵抗的高句麗軍隊。

隨後,裴璟下詔,封裴行儼為遼東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撫大使,並封其為遼王,欲從而扶植起了一支反對高句麗王的新統治者。

這一年年底,裴璟意識到,全面進攻高句麗的時機已經成熟。

可是,要讓誰擔任此次東征的最高統帥呢?

鑑於隋多次對高句麗用兵均遭失敗,所以對於這一次的統帥人選,裴璟不得不慎之又慎。

權衡再三之後,裴璟終於敲定了一個人選。

他就是裴行儼,裴行儼雖然作戰計謀並不如何出眾,但是裴璟已經有打算裴行儼也為遼王,正好幫助他在高句麗國內建立威嚴。

但是為了這個事情足夠穩妥,裴璟又令徐世勣為副將,宋正本為軍師。

從大業年間開始,徐世勣歷經隋末的群雄混戰、大秦的開國戰爭,可謂身經百戰、軍功赫赫。

讓他來作為裴行儼副將,那肯定是十分合適的。

秦皇靖平八年裴棣,裴璟任命裴行儼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以徐世勣為副大總管,率大將劉黑闥、薛萬均、薛萬徹等人,分海陸兩路大舉進擊高句麗。

秦皇靖平八年七月,裴行儼親率陸路主力進入遼東,一舉攻克高句麗在遼東的軍事重鎮新城。

然後揮師東進,以破竹之勢連下遼東十六座城池,高句麗頓時舉國震恐。

高句麗嬰陽王慌忙派遣軍隊,對駐守新城的秦軍發起反攻,被左武衛將軍秦瓊擊退。

稍後,薛萬徹部進抵金山,與高句麗大軍展開遭遇戰。

秦軍失利,被迫後撤,高句麗大軍乘勝追擊,準備一舉吃掉薛萬徹部。

就在此時,秦瓊部突然從高句麗軍隊的側翼殺出,將其截為兩段。

薛萬徹部隨即掉過頭來,與秦瓊前後夾擊,高句麗軍隊猝不及防,隨即四散潰逃。

這一戰打得異常慘烈,高麗軍隊一共被斬首五萬餘級,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創。

薛萬徹與秦瓊挾新勝之威,又連克南蘇、木底、蒼巖三城,並與裴行儼會師。

就在陸軍橫掃遼東的同時,來濟也率領一支海軍跨越黃海,直趨平壤。

裴璟派遣將軍馮師本負責為來濟運輸糧食和裝備,不料馮師本在運輸途中遇到風暴,船隻沉沒。

來濟軍中隨之斷糧,情況極為艱難。

來濟打算寫信向裴行儼求救,可轉念一想,萬一書信被敵人截獲,讓高句麗軍隊知道他目前的處境,勢必傾巢來攻。

可是,要怎麼做才能既傳達軍情,又確保不讓敵人破獲呢?

來濟思前想後,最後終於想出了一條妙計。

他寫了一首離合詩。

所謂離合詩,就是從詩歌的表面文字上看不出真實內容,必須按一定的方式重新排列組合,才能知悉隱藏在文字背後的含義。

可是,當這首詩送到裴行儼手中的時候,裴行儼卻破口大罵:“軍情緊急,來濟這小子居然還有心思寫詩,老子非宰了他不可!”

裴行儼的副將徐世勣覺得事有蹊蹺,便拿過去看了看,很快就把來濟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念了出來。

裴行儼大為詫異,經徐世勣一番解釋後才恍然大悟,連忙派人給來濟運送糧草和裝備。

秦皇靖平九年春天,裴璟派遣了侍御史岑文字前往遼東前線,負責視察戰況並慰問官兵。

岑文字回朝覆命時,高宗問他對高句麗局勢的看法,賈言忠胸有成竹地回答了四個字——高句麗必滅。

裴棣問:“你憑什麼這麼說?”

岑文字侃侃而談:“隋煬帝之所以東征不克,一是因為國內人心怨離;二是因為高句麗內部精誠團結。”

“而現在,高句麗國王昏庸懦弱,加上陛下連年派出軍隊對高句麗進行騷擾,高句麗的百姓早已渴望安定,對我朝軍隊不再牴觸。”

“況且陛下對高句麗連年派出探子,讓高句麗的各種情況,我軍洞若觀火。以陛下之聖明,國家之富強,加上將士盡力,乘亂取之,高句麗之亡翹首可待!”

毫無疑問,岑文字所列舉的諸多理由,確實都是高句麗即將覆滅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