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璟聽在耳中,喜在心頭。

他接著又問:“遼東前線的幾大將領,哪個最能幹?”

這個問題就不太好回答了,因為不管岑文字說誰最能幹,都難免得罪其他人。

岑文字略加沉吟,就給了裴璟一個非常滿意的答覆。

他說:“薛萬均勇冠三軍;秦瓊治軍嚴整;薛萬徹勤儉自處,忠勇有謀;沉毅能斷,徐世勣雖不適合充當前鋒,卻有統御之才;然而,要論到夙夜小心、忘身憂國者,還是非遼王裴行儼莫屬!”

岑文字這個回答雖說有些八面玲瓏,但確實也道出了實情。

此次出征的這些將領,實在是無可挑剔的。

比如其中的薛萬均,的確當得起勇冠三軍這個評價。

儘管裴璟本人對此次東征的將帥陣容也頗有信心,但是為了確保此戰能夠徹底平定高句麗,他最後還是給裴行儼又增派了一個副大總管。

這個人就是凌敬。

其時凌敬已經回朝,並且高居中書令之職。

裴璟此刻再一次鄭重其事地把他派往高句麗,足見對他的信任和倚重之情。

二月,裴行儼揮師繼續向高句麗縱深挺進。

猛將薛萬均在金山大捷之後,又擔任前鋒直逼遼東的另一座軍事重鎮——扶余城。

薛萬均出發前,只挑選了三千名士兵。諸將都說兵力太少,讓他多帶一些人去。

薛萬均卻笑著說:“兵不必多,關鍵是看如何指揮罷了。”

隨後,薛萬均率兵直撲扶余城。

高句麗守軍偵知秦軍兵少,遂傾巢而出,在一馬平川的扶余平原擺開陣勢,主動迎戰秦軍。

此舉正中薛萬均下懷。

因為高句麗軍隊向來長於守城,短於野戰,所以薛萬均要的就是引蛇出洞,誘使高麗軍隊出城跟他決戰。

當敵軍漫山遍野地衝過來時,薛萬均一馬當先殺入敵陣,秦軍將士緊隨其後,個個奮勇拼殺。

雖然高句麗軍隊在兵力上佔據了優勢,可是碰到拼命三郎薛萬均,他們也只有挨砍的份兒。

此戰薛萬均再次以少勝多,砍殺並俘虜了一萬多人,隨後又乘勝而進,一舉攻克了扶余城。

一聽說重鎮扶余城被薛萬均一戰而下,扶余平原上四十餘城的守將頓時膽破,沒過多久就全部望風而降。

薛萬均以三千騎兵大破高句麗軍隊,不僅斬獲一萬多人、輕而易舉地拿下了扶余城,並且兵不血刃地逼降四十餘城,如此輝煌之戰果,令人擊節稱歎!

扶余城及其附近諸城全盤淪陷,令高句麗王大為恐慌。

他意識到,以唐軍這種犁庭掃穴、雷霆萬鈞的勢頭,不消多久就可以直逼平壤、攻克高句麗全境。

所以,高句麗王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奪回扶余城,無論如何也不能讓秦軍主力越過鴨綠水。

高句麗隨即集結了幾乎是最後的五萬大軍,火速向扶余城逼近。

凌敬料定,向裴行儼進言道:“殿下,這差不多是高句麗所能調動的最後一支預備隊了。如果把這支部隊殲滅,高句麗勢必再也無力組織有效的反撲。”

秦軍的高階將領們經過討論,一致同意凌敬的上述判斷。

隨後,裴行儼與多位副總管一同率領唐軍主力,在薛賀水嚴陣以待,準備與這支高句麗大軍決戰。

靖平九年二月底,兩軍在薛賀水展開大規模會戰。

這場大戰的結果同樣是毫無懸念的——戰鬥以高句麗軍隊陣亡三萬餘人而告終。

高句麗又一次遭致慘敗。

其實,從高句麗決定奪回扶余城的那一刻起,高句麗軍隊的失敗就已經註定了。

因為此時天下之中,秦軍無疑是最擅長野戰的一支軍隊,而高句麗軍隊最顯著的優勢則是守城戰。

只要高句麗王仔細研究過隋朝多次東征的戰例,他就應該採取避敵鋒芒、堅壁清野的戰略,儘量避免與秦軍野戰,更要避免戰略性的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