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楊躍唱完,歌曲的尾奏也在大鋼琴與二胡的完美協奏中緩緩結束,很多人才從歌曲的意境中抽離出來。

頓時,節目上彈幕突變似的激增!

“太好聽了!簡直完美!”

“不懂音樂,但喜歡古文化,這首歌讓我聽出了那種感覺!”

“聽著歌,閉上眼,彷彿穿越到了那個荒煙蔓草的年代。”

“深哥,永遠的神!”

“我有注意聽伴奏,沒有感覺東西方樂器的任何不協調,居然渾然天成,彷彿原本就該如此!”

“歌詞半文半白,卻沒有半點晦澀,很自然,最重要的是有古詩詞那種意境!”

“···”

或許是因為《東風破》在表達上並不像楊躍前兩首歌那樣直白,情感也不濃烈,並不買賬的彈幕也有一些。

“歌是好聽,但也沒那麼誇張吧?感覺比子瑜的《杏花雨》還差了點。”

“歌詞這麼白,算哪門子國風?”

“伴奏裡面有用傳統樂器嗎?我怎麼沒聽出來?”

“太自然了,自然到就像現代流行歌曲。”

“···”

這類彈幕不多,卻也沒有其他稱讚《東風破》的彈幕完全淹沒。

就這樣,彈幕漸漸吵了起來。

不過彈幕的爭執並沒有影響到節目的進行。

現場打分之後,進入了品評環節。

由劉遠聲先開始。

“國風歌曲屬於一個全新的型別,而且起源與我國,專屬於我們東方文化圈,這就意外著國外沒有能夠借鑑的作品。

所以,這一型別的歌曲雖然出現了十來年,但發展得並不怎麼樣。

到目前為止,也就出了吳文傑這一個擅長國風歌曲的天王。

我呢,對國風歌曲並沒有多深的研究,所以今天我就問一些簡單的、具體點的問題。行吧?”

劉遠聲這番話,說得很謙虛,完全是將楊躍放在對等的位置上。

楊躍微笑道:“劉老師請問。”

“你這個歌名為什麼叫《東風破》呢?聽著像是詞牌名?有什麼講究嗎?”

劉遠聲問到了一個關鍵點上。

事實上,現場的、場外的一些觀眾,已經有不少人回過神來。

他們同樣在思考,楊躍以及前幾位的歌名是否有什麼講究。

又或者是隨便取的?只是想湊成一個看著有古意的名字?

即便之前沒想到的,現在聽劉遠聲這麼一問,也產生了好奇心。

只見鏡頭下,楊躍笑著卻淡定從容地道:“《東風破》並不是詞牌名。但確實有些講究在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