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41 驅逐西域人:再徵草原!(第2/2頁)
章節報錯
並且待遇也和在此處的中原百姓一樣,免除三年的賦稅。這一年來,這些戎羌人在中原邊緣地帶,同中原的百姓打過不少交道,也漸漸理解了中原百姓生存和生產的方式。
蕭文明如此優厚的條件開出來,頓時就有不少戎羌人被打動了,約有十分之一的人甘願留下來,放棄逐水草而居的奔波遊牧的生活,開始學習耕種,其實也就是漸漸地融入了中原民族。
留下了一小部分的戎羌牧民之後,大軍便繼續北上。一望無際的都是無主的草場,因為將近一年來都無人放牧,牧草長了有半人來高了,成了野馬、野牛最好的覓食場所,成群結隊、往來賓士。
這種水草豐美的草場,戎羌牧民們一看就羨慕地流下了口水。這裡是草原最南方的地區,氣溫最暖和,相對而言水源也最充足,自然是最好的草場了。
那麼重新分配草場的任務,就從這裡開始吧!蕭文明再次將所有的戎羌人打亂,用近乎隨機分配的方式,每隔一定距離,就安置大約一百戶牧民,並且同樣隨機地給他們安排一位部落首領。
將原本戎羌草原上,各個部落分人分群全部打亂,好像是一副撲克牌,被蕭文明整整洗了三次了,就是神仙來了也看不出之前是怎樣的一種格局。
蕭文明這麼做,就是要把原有戎羌的勢力徹底打散,甚至可以說是人為地建立了一個新的草原遊牧民族的局面。
讓他們長期都處於一盤散沙,互相競爭、互相內耗的狀態。歷史的規律不可避免,也難以逆轉,或許假以時日之後,草原上又會形成一個統一而強大的民族。
但是被蕭文明這樣一安排、一攪和,恐怕這個程序就會大大地拉長,幾十年、上百年,甚至二三百年之內,恐怕都不會出現真實歷史上突厥、蒙古,這種在東北亞廣袤土地上讓人望而生畏的草原帝國了。
蕭文明一路行動,一路分配草原,終於在更西北方向上,遇到了傳說中的從西域來的入侵者。
蕭文明抓住了其中的幾個,見他們長得白皮高鼻,一看就是高加索人或者是雅利安人的血統,絕對不是土生土長的亞洲土著。
有道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對於這些人,蕭文明天生就懷有敵視感,更何況他們是過來同蕭文明爭奪資源的,並且還是董鴻儒的盟友。
那麼同他們就沒有什麼好多客氣的了,不要給他們講中原
“先禮後兵”的那一套,直接派人將他們從現在的草場上驅逐出去,把原有的生存空間給讓出來,蕭文明才能將戎羌的人填補進去。
這些行動都不由蕭文明親自出馬,而是就交給了他俘虜的那些戎羌牧民。
戎羌的軍事力量經過了蕭文明近乎毀滅一般的打擊,現在已經大打折扣了,甚至不如其巔峰時期的三分之一。
但是這些西域殖民者的戰鬥力更差,無論戎羌人用的是騎射的戰術,還是騎兵突擊的戰術,他們全都無法抵擋,幾乎不費吹灰之力,蕭文明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將這些西域胡人全部趕走了。
漸漸地,這些西域人也都被蕭文明哄趕到了一堆。人數一多就妄想抵抗蕭文明的進攻。
於是蕭文明尋找機會,在曲善河畔,同西域諸國的聯軍進行了一場會戰。
會戰進行得並不激烈,同時也很短暫。簡要來說,就是蕭文明一萬五千軍隊,對陣西域諸國聯軍共約兩萬人,蕭文明連最核心的蕭家軍都沒有出動,就只動用了戎羌各部落的軍隊,便將西域聯軍殺得落花流水、一敗塗地!
並且這一戰殺傷率極高,斬首達到一萬兩千級,可以說是戎羌人把最近幾年來在同蕭文明戰鬥中失敗而產生的怨氣,全都發洩在這些西域人的身上了……這一場大勝過後,大軍又追擊了幾天,一直來到烏蘭通布山腳下,這才暫時收住了腳步。
在這座戎羌各部落共同奉為聖山的山腳下,所有在場的部落,共同推舉蕭文明為天可汗,發誓永遠遵從蕭文明的命令。
蕭文明也立誓保證戎羌諸部落的安全和生存空間,雙方之間永不相叛!
至此,蕭文明
“天可汗”的地位被正式確立了下來。隨之一同確定下來的,當然還有涵蓋了整個草原以及中原政治秩序的一整套制度和規矩。
蕭文明是中原人,這套規矩當然是以中原王朝為主導的。因此在烏蘭通布山下結盟完成之後,蕭文明便又帶了中原的將領和戎羌的部落首領們,一邊掃蕩西域各國的實力,一邊則前往祭拜崑崙山。
走到半路卻出現了一個小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