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江水的流速不由人的意志所改變,蕭文明先出發,又在長江下游,康親王后行動又在長江上游,無論如何也追不上蕭文明。

因此一路上在水面並沒有遇到任何抵抗,蕭文明便已順利抵達了預定的登陸點——山東道泰州府靖江縣。

然而靖江縣這邊已是大軍雲集。

這些人必然是按照康親王的意思,一路追蹤蕭文明的戰船而來的,人數也有四五千人之多。

雖然總兵力對蕭文明而言居於劣勢,但是登陸作戰,兵力是逐漸上岸並且展開的,不可能一下子投入全部的軍隊,反而在時間和空間上形成了對蕭文明的優勢。

但是在戰場上,人數的優勢往往並不是真正的優勢,火力的優勢才是決定性的,恰巧蕭文明的船上就具備碾壓一般的火力優勢。

這些新裝備或者新改造的長江漕船,當然比不上遠洋海艦,但是每一艘船上也都各能裝備兩門火炮——一邊一門,一百多艘大船同時就能夠發射百多顆炮彈——論起火力的總優勢是???????????????前所未見的。

當然,通常戰線是不可能讓一百艘戰船並排的,自然也不可能一次性投入那麼多的火力。

因此蕭文明在旗艦上用旗語號令一百多艘船,在一線排開了三十多艘,只聽得火炮轟鳴,三十多門火炮便向康親王蕭文明的部隊發射炮彈。

幾輪齊射下來,對岸那些康親王的軍隊,一下子傷亡了超過五分之一,其餘的也都趕緊逃跑了。

早就聽說蕭文明有呼風喚雨、招雷引電的本領,沒想到居然還真是真的!

光憑火炮的威力,蕭文明沒有動用一兵一卒,便順利開闢了一片廣闊的登陸場,又讓川南狼土兵打頭陣,蕭家軍緊隨其後,率先登上長江北岸,並立即向靖江縣發起進攻。

靖江縣令原本就更加偏向正統的大齊朝廷,在康親王手下任職,不過是為求保命而已,現在蕭文明率天兵殺到,他立刻就開城投降,並且願意親自作為嚮導,配合蕭文明去攻打泰州府。

對於這樣懂事的官員,蕭文明當然是要勉勵和重用的,當即表示只要攻打下了泰州,那他便是新任的泰州知府。

攻打泰州卻沒有那麼容易。

現任泰州知府,並不是原本朝廷的官員,而是黑旗軍李全手下的一個軍師。

這位仁兄也是個苦命人,原本是十里八鄉有名的神童,年紀輕輕就考中了秀才,可同村的舉人卻要侵吞他們家的田地。

他自以為有秀才的公民,可以和舉人老爺談一談理,沒想到當地的官府卻包庇那舉人,害得秀才家破人亡。

這秀才咽不下這口氣,一咬牙乾脆就反了,投靠了黑旗軍當軍師,又輾轉投到了李全的手下。

李全手下都是一群大老粗,忽然來了這麼個識文斷字的人,當然要重用,拿下泰州府以後,就用他當泰州知府。

這位泰州知府大人,倒也頗有幾分才幹,鎮守泰州之後,一切政務都進行得井井有條,聽到蕭文明發兵打來,也明白自己手下這點兵力沒法同他直接對抗,便定下了堅守城池,依據堅城同蕭文明慢慢消耗,再通知李全過來攻擊的策略。

先不論這樣的策略能不能實施下去,卻是眼前最正確的。

然而他身邊那些黑旗軍的大老粗,卻還只認為官軍都是一群膽小無能的鼠輩,非要出城迎戰不可。

黑旗軍是最講究山頭的,那秀才豈能節制他們,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出城和蕭文明硬碰硬打了一仗,又毫無懸念地被打敗了……就連自己的這座泰州城都被蕭文明順勢拿下。

城破之時,那秀才原本是準備自殺的,卻被林丹楓在千鈞一髮之際救了下來。

蕭文明看他卻只覺得好笑,說一個人要是為了大義、為了大統自殺還則罷了,可為了一個愚蠢的李全自殺,也未免太不值得了。

於是蕭文明便讓那秀才安心活命,也不將他解送到朝廷去,而是送到臨海屯看管起來,並且還說明了:自己並不是同黑旗軍為敵,而是要對付李全,你這秀才是黑旗軍麾下的人,又不是他李全山上的,要死也可以,等見過你家姑姑楊妙真以後再說!

就這樣,蕭文明順利取下了泰州城。

江北相較於江南,經濟繁華程度完全不可相提並論,泰州是最靠近長江的一座大城,然而城池也不過是不大不小而已,作為一個戰略支點完全不夠格,但是用作兵力和物資轉運的中心還是可以的。

一時之間,進出泰州的人員如同過江之鯽,物資就彷彿山巒堆積,光是江南秋收轉運營上來的軍糧,就幾乎堆滿了半個泰州城,原先那些填不飽肚子的江北百姓,現在只需要在運糧通道旁邊瞪大了眼睛在地上撿,每天都能撿出幾碗白米飯……

跟著蕭文明一同作戰的任當思,因為立下了實打實的功勞,已經升任為江南道節度使,帶的兵多了,想法也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