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文明的這句話容良如是相信的,畢竟朝廷官場裡,誰不知道蕭文明經營臨海屯極有成效,乃是大齊全國都數得上號的一個鉅富,每年上交給朝廷的海關關稅都得要五六萬兩銀子,那他本人得有錢成什麼樣子?

一到臨海屯,親眼看到屯子繁榮昌盛的局面,容良如這才相信所謂的傳言居然沒有一句是空的——甚至還有些謙虛了……

現在的臨海屯哪還是單純的一座屯田所,完全就是一座極其繁華的集鎮,其規模雖然不大,但是論繁華程度,絲毫不遜色於他一路途經過的金陵、蘇州等幾座大城。

然而容良如的眼光還是太淺薄了,他看到的只是臨海屯作為商業中心的一面而已,他看不到的,則是這一座屯田所作為一部戰爭機器,已經不可停止、不可逆轉的運轉起來了。

雖然對於征討高麗國,朝廷的決心還有所保留,但是弟弟囑咐的做好戰爭準備的要求,蕭文秀還是不遺餘力地滿足了。

就蕭文明來去京城的這一個多月的時間之內,臨海屯裡兵甲已齊、糧草已足,只待蕭文明一聲令下便可以北上高麗了。

蕭文明倒也不忙,特意多休息了兩天,安排一下臨海屯內的各項事務,同時已經承諾參與征討高麗國的各方面力量,蕭文明也需要做一個統籌。

這其中,明州市舶司那邊已經答應出船了,並且明州距離臨海屯不遠,東南季風正盛,鼓足風帆,一天一夜時間就到了,即便暫時用不到也處於隨時可以出發的狀態。

倭國那邊,現如今實力最強、兵力最強的方山家是肯定要出人的,同方山家要好的幾家諸侯也已點頭答應,至於能夠提供多少兵力,還是需要按照實際情況計算。

至於同方山家關係疏遠的幾家諸侯,倒也至少沒有表示反對——畢竟蕭文明之前在倭國爆發出來的戰鬥力著實可怕,區區幾百人的兵力,便已將倭國原先戰鬥力最強的一家諸侯,打得灰飛煙滅,而將一家已經瀕臨滅亡的諸侯扶上了共主的位置。

而據現在的傳言,蕭文明的人馬已經擴充到了幾千人,他要是再次登陸倭國,那豈不是在這彈丸之地橫著走路了?

這樣可怕的戰鬥力,誰敢說半個「不」字?

大齊國這邊,同蕭文明要好的兩處屯田所——也就是南湖城的曹瑞和上虞屯的韓天——則明確答應,只要有聖旨他們立刻出兵,但是沒有聖旨,他們也不敢隨意動用兵力。

這兩人的立場和蕭文明差不多,都是站在本屯的利益之上的,在此基礎上,蕭文明也沒法苛求更多。

並且這也暴露了這一回出使高麗國的一大弊端,那就是皇帝並沒有把旨意下達得十分明確,蕭文明還得多費一道手,試圖激怒高麗國,才能與其徹底開戰。

統籌各方勢力之外,蕭文明還特意找負責鐵器作坊的馬青聊了聊。

在蕭文明的逼迫之下,馬青倒也不負眾望,總算是緊趕慢趕地拿出了一支火槍的樣品。

然而這隻火槍同蕭文明意想之中的還是差距不小的。

根據蕭文明的想法,最初級的火槍應該是步槍的形狀,長而細的槍管可以保證殺傷力和準確性。

然而馬青給他的卻是一隻短而粗的火槍,就跟手槍的樣子差不多……

一問才知道,馬青這人的想象力還是不夠豐富,他製造火槍的思路,相當於就把火炮等比例縮小了,又短小、又敦實——這可不就是一把手槍了嗎?

並且這支槍的特性也和後世手槍的特性差不多,射程近、威力小,不過好在攜帶和裝填比較方便,並且安全係數也很高。

雖然還不盡如人意,但好歹也是一項重大的革新,可見馬新還是用了心的。

蕭文明也不好責怪

他,便將這隻手槍收在身邊以防萬一,並且叫馬青趁著現在資源集中的時候,採取兩條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就按照這隻手槍的樣式,先量產一批出來,可以發給蕭家軍的兄弟們作為近戰武器使用;另一方面,蕭文明則畫出草圖,讓他研究步槍,有了研製成功手槍的成功經驗,或許步槍的成功也就在不遠之前了。

到時候,蕭文明的一隻腳就可以踏入火器的時代了,一支同周邊任何軍隊相比,都有代差一般優勢的蕭家軍,就終於建立起來了。

一切準備完畢,蕭文明終於踏上了征程。

有蕭文明三艘大海艦以及索菲亞五艘遠洋海船組成的八艘大船的航隊,在臨海港揚起風帆,仗著日漸猛烈的東南風,便向高麗國的方向航行而去。

這又把隨從而來的禮部侍郎容良如嚇了一跳。

他是個寒窗苦讀的書生,何曾見過這樣的西洋景,一上船就被廣袤無垠的大海震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