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蕭文明想僅僅以一己之力,就把高麗打服了,的確很不簡單,而在打服之後如何統治又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其實這些問題蕭文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絕對可靠的答案,但是征服高麗這一張試卷又是他不得不做下去的。

一來是高麗國,確實是站到了大齊國的對立面,同時也因為勾結董鴻儒站到了蕭文明的對立面;另一方面,則是天下馬上將會發生劇烈的變化,大齊朝廷能夠支撐多久還不知道,搞不好就會進入諸侯並立、互相攻伐,甚至幾十年、上百年的亂石。

面對這樣的情況,蕭文明已經做好了抽身而去的準備,但這還遠遠不夠,他是想要再從中分一杯羹的,那麼就必然需要自己的地盤,一個隨時可以進入中原腹地的廣闊的地盤。

這個要求之下,臨海屯太脆弱、捕魚島太渺小,而倭國則太過遙遠,只有同中原山水相依的高麗才是最好的選擇。

並且高麗的地形易守難攻,攻打下來固然不易,但是隻要捏在了手裡,那別人想攻打也會十分困難,這一塊寶地你不去佔領就遲早有人會去佔領。

而這個人,搞不好就是董鴻儒!

時不我待,蕭文明已經等不起了!

因此蕭文明說道:“老姐,還有諸位,這事兒不能急,但也不能緩。同戎羌作戰,我蕭家軍的實力已經經過檢驗——人數雖少,卻猶如定海神針,只要在會同若干朝廷的兵馬,在調集倭國、黑旗軍,甚至戎羌的部分人馬,那麼力量還是足夠的。”

這時溫伯明也幫腔道:“皇上和衛老相國那邊我已寫了奏章和書信了,這兩位謹慎小心、老成謀國,一時半會兒或許下不定決心。但是高麗人的罪行也是板上釘釘的,天朝上國必然會加以申斥。只要咱們再略施小計,讓高麗國失去冷靜,做出一兩件倒行逆施的事,那發天兵討伐便有了大義的名分,一切也就水到渠成了。”

到底是讀書人,一切都要講個名分。

不過這樣做倒也沒有錯,蕭文明徵討高麗成功之後是要將其作為自己的根據地的,可不是想劫掠一番搶了就跑,那就肯定得講道理。

沒有一個合適的理由,誰也肯服你的管教,誰又肯替你賣命?

歐洲普魯士國王腓特烈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喜歡的東西儘管去多,辯護律師總是很好找。”

溫伯明現在擔任的就是一個辯護律師的角色,而蕭文明則要想辦法,怎樣將高麗國這顆果實奪過來!

走傳統路線,由北向南進行攻打肯定是不行的。

既沒有這樣的力量,也拖延不起曠日持久的時間,不久之後,蕭文明便同溫伯明以及戴松定下了由海路登陸攻佔高麗的計劃。

只是距離計劃的執行,還需要有一段不短的時間進行籌備,而他現在收服明州港的鄧達,無疑就開了一個很好的頭。

然而伐國之戰的準備工作又怎麼會這樣的簡單?

處理完了明州港的事件之後,蕭文明的團隊回到臨海屯,安安穩穩過完年,到正月十五的時候,各項準備工作便緊鑼密鼓的展開了。

首先就是物資準備。

物資準備裡最重要的就是黃金白銀——任何時候,金銀都是最有用的,並且還得是捏在手裡的現錢,拿出去就能花、花出去就能用。

蕭文明的臨海屯原本就是一個聚寶盆,現在除去上交朝廷的海關關稅之外,每一年都能攢下二十萬的銀子,現在又恰好是過年的時候,年前早就已經把應收的款項全都收齊了。

因此現在臨海屯的銀庫裡現在存著的銀子不下百萬兩,幾乎相當於整個大機朝廷一年稅收收入的四分之一。

這筆錢除了給臨海屯,自己留個底之外,花銷出去的確是可以支撐起一場規模不小的戰爭了。

只不過如果戰爭按照計劃執行的話,那麼臨海屯下一年擴大生產、升級技術的步子就要邁得緩一點了,不過這原本就不是急於一時的事情,該緩就緩一點,問題不大。

除了金銀之外,糧草也是需要準備的。

江南這幾年的收成還好,糧食產量頗豐、糧價也不高,因此今年秋收的時候,由董婉青提前決定逢低買進並囤積了一大批糧食,本來是想放到北方缺糧的地方狠狠賺一筆的。不過現在既然是要給自家的軍隊用,那就把糧食暫時壓一壓,這筆錢不賺也就罷了。

而蕭家軍外出作戰,光吃普通的乾糧那是不夠的,還得補充肉類和新鮮蔬菜——新鮮的蔬菜可以就地解決,花錢問當地的老百姓購買,實在買不著的話,也可以就地挖一些野菜、採一些樹葉,也能臨時救急,肉類用的則是醃肉和燻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