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無法理解,蕭文明手下會有那麼多識文斷字的人!

雖然皇帝早就聽說他的蕭家軍戰鬥力非同尋常,人數也有個幾百人之眾,但是這幾百武夫全都能夠提筆寫字,還是在皇帝的認知範圍之外。

要知道,能夠一下子集結起那麼多人抄寫書本,原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謂「盛世修史」,做這等文化工程,有時是要比出徵打仗更加浩大的工程專案。

不過康親王即便沒有抄寫一份,但看,肯定是看過的。

但是他看的遠沒有蕭文明那樣的長遠和細緻。

一則他沒有溫國明這樣有大才乾的人幫他出謀劃策,沒有蕭家軍那麼多識文斷字的兄弟幫他抄寫一遍。

康親王所謂的「看過」,不過是把那兩箱子《百官行記》翻閱過一遍而已,並且因為時間緊急,僅僅是做到從頭到尾翻閱一遍都十分勉強。

不過好在《百官行記》實在太重要了,康親王不辭辛勞,一改原先略顯散漫的態度,夜以繼日、連篇累牘的閱讀,居然就把兩箱子書讀了個大概,特別是對於其中記錄的幾位顯眼的***,康親王更是格外留意,雖然沒有來得及做系統的節略,但也特意打了點小抄。

因此看到這種程度,大約也只可以用「看過」兩個字來形容了吧……

康親王心懷鬼胎,對於皇帝的問題,他當然不會如實回答,能答道這種程度,已經算他十分老實的了。

「胡說!」

可是皇帝早就有了先入為主的成見,早已斷定康親王趙希已經讀過《百官行記》了,任憑他這個弟弟怎樣的掩飾,皇帝都不會相信的,更何況康親王的解釋也是十分無力的。

正在這時,老相國衛玉章也匆忙趕來了。

同皇帝一樣,他在京城洛陽裡也是廣佈耳目,得到訊息的時間一點也不比皇帝遲,之所以來的晚了一點,只不過是他住的離皇宮的距離更遠,並且因為年紀更大,腿腳不靈便而已。

只見他從綠尼大轎上走了下來,徑直走到皇帝面前,一邊拱手施禮,一邊詢問道:「皇上,這是怎麼了?失火了嗎?」

因衛玉章「帝師」的身份在,算是皇帝和康親王兩人的老師,因此講究尊師重道的皇家不可能對他無禮,皇帝和康親王也趕緊以弟子的身份回了禮。

皇帝則是回答了衛玉章的問題:「發生什麼事了?師傅倒可以問一問蕭文明。」

皇帝、蕭文明、康親王,被燒燬的六口箱子以及另外完整無缺的兩口——加起來一共八口大箱子——這些元素湊在一起,以衛玉章的老謀深算,他其實已經猜出發生了什麼了。

只不過原本已經約定好了,昨日的第二天——也就是今天一早——就要由溫伯明督促蕭文明,把他們所掌握的六口箱子《百官行記》送到衛玉章的府上。

可沒想到這些東西現在居然出現在皇帝的宮門前,並且還被幾乎全部燒成了灰燼,這是衛玉章所始料未及的,並且也讓他感到失望和憤怒。

然而這位老相國當著皇帝的面,不便輕易發作,事後溫伯明也給

出了合理的解釋:說是今日一早,皇上就派了傳旨的太監以及皇城司的馮海峰,親自過來討要《百官行記》。既然是皇帝的旨意,那麼蕭文明和溫伯明便無法違抗,並且馮海峰等人盯得緊,一點空子都找不著,送《百官行記》給衛玉章的事,便也就只能作罷了……

衛玉章也是知情之人,蕭文明略微解釋了兩句之後,他便了然了,甚至已猜出焚燬《百官行記》本身也是出於蕭文明的故意。

然而他的宗旨,一向就是維持整個官場的穩定,對於《百官行記》這種能夠動搖整個朝廷基礎的大殺器,衛玉章自己不會去用,也不希望別人去用——昨天他叫溫伯明把原件送來,其實就是怕蕭文明用來興風作浪。

就算東西真到了他手裡,衛玉章也會選擇藏起來絕不示人,甚至同樣一把火燒掉亦未可知——反正溫不明抄寫上來的節略,衛玉章這邊已經拿在手中了,就憑衛玉章現在文官領袖的身份,多掌握一些官員們的罪證,對他而言也不過錦上添花而已,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

因此衛玉章接過蕭文明的話頭,十分流暢地唱起了高調:「這所謂《百官行記》,據老夫所知,乃是那閹人六麻子暗中抄錄下來的,其中真真假假難以判定,要老夫看其中大多數也不過是捕風捉影、危言聳聽罷了。即便是有些能夠查證,也無非是尋常小過而已。一把火燒了正好,也免得落入別有用心之人的手中,反而鬧得官場上人心惶惶、弊大於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