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一看這幫人全都傻乎乎地站著,沒人執行他那至高無上的旨意,那就乾脆點出了名字:「馮海峰,你去康親王府上走一趟,去把《百官行記》取來,不得有誤!」

這件糟心的事兒,到頭來馮海峰還是沒有躲過。

但是縱然有一千個不情願,馮海峰也不敢說半個「不」字——現在皇帝正在氣頭上,誰敢跟他老人家過不去?這不嫌自己命長嗎?

因此馮海峰趕緊先給自己爭取個好態度,點頭應承道:「臣領旨」。說著便帶起在場所有的皇城司的人,急匆匆便往康親王府的方向趕去了。

蕭文明不知道就憑馮海峰的本事,能不能順順利利的把這件難辦的差事辦下來,但是唯一可以確定的,那就是他這一回去康親王府,回來的時候非得被扒層皮不可。

康親王府距離皇宮並不遠,原本王府就是皇宮的一部分,後來專門闢出去一塊,造了一圈圍牆之後,便成了一座安置皇帝這個親弟弟王府。

這樣的安排也有便於監視的考慮存在,因此馮海峰帶人用不了多久,就能趕到康親王府。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去的快,回來的也快,帶來了訊息說:康親王奉旨正在趕來,只是《百官行記》甚是沉重,康親王要搬運過來,還要調集人馬,還請皇帝稍後片刻。

拖延時間大約是康親王現在所能做的所有的事了。

但是蕭文明也不能讓他如願,趕緊對皇帝說道:「看樣子康王爺手上也沒有多少人手,怎麼就搬這兩口箱子?還要等那麼長的時間?」

皇帝原本就對康親王有所懷疑,被蕭文明這麼一提醒,更是醍醐灌頂——裝《百官行記》的兩口箱子,雖然不小也不輕,但大能大到哪裡去呢?並且康親王府裡還有不少的王府護衛,都是年輕人、體力壯,距離皇宮又近,搬運起來哪會那麼的麻煩?

因此皇帝立即下了嚴旨,讓馮海峰再去傳旨,叫康親王趙希立即把東西搬過來,絕不能有半點耽擱。

並且這次去的時候,還讓馮海峰帶著皇城司的兵丁和御林軍的一部一起去,要是康親王真的沒人手搬東西的話,就讓馮海峰幫忙好了。

旨意都下到這種程度了,再也不給康親王商量的餘地,而康親王之前的說法也不過緩兵之計而已,計策被拆穿,再裝下去也就沒勁了。

於是馮海峰第二次傳旨,只過了不到一盞茶的功夫,康親王便帶著王府後衛扛著那倆口箱子,滴溜溜跑過來了。

經過了剛才那番波折,皇帝對他這個親弟弟,自然也沒什麼好臉色,連寒暄一句的禮數都捨不得給,直接命令他:「東西都在這裡了嗎?送到朕眼前,開啟看看。」

原本皇帝就有無上的權威,現在他身邊又排滿了御林軍以及另外兩個衙門的人手,這讓康親王趙希更不敢有半點的反對,趕緊叫人將箱子送了上來,又親手將箱子開啟。

這一回皇帝總算是見識到了《百官行記》的原貌了。

只見書擺地整整齊齊塞了滿滿的一大箱子,而其裝幀卻各不相同,顯然不是專門裝裱起來的,而是慢慢集結成冊,所以看上去有些凌亂。

這和蕭文明所運來的六口箱子焚化以後剩下的幾頁,特徵大體相當特徵,兩相對照,一時並沒有發現什麼漏洞。

雖然如此,但皇帝還是多留了個心眼,多問了一句:「東西都在這兒了?你翻看過沒有?」

康親王趕緊搖頭回答道:「全都在這兒了,臣弟不敢欺君,倒也看過,不過也就看個封面,數數有幾本冊子而已……」

「哦?是嗎?」康親王的話,皇帝並不相信。

將心比心地說,要是這件東西落到了皇帝的手上,皇帝本人就會那麼淡定嗎?會把它放

在一邊,只數數有幾本冊子就算了事了嗎?第一時間拿出來翻看一番,看看有什麼驚天猛料才是真的!

只不過皇帝的想象力還是太貧乏了一些,康親王本人如何處置落到他手裡的這兩箱《百官行記》不知道,然而蕭文明這邊非但不止看過,並且連一模一樣都抄寫了一份了!

而且這一回蕭文明送到皇宮門口,並且幾乎是故意燒掉的這一份,其實並不是《百官行記》的原件,而是匆忙間抄出來的一份複製品!

皇帝怎麼也不會想到,短短一晚上的時間,這麼六大口箱子的東西,蕭文明就能完完整整地複製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