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懷疑和猶豫(第2/2頁)
章節報錯
然而康親王卻等不及了。
他見戎羌已經開始攻城,便立即下令手下的將軍,要趕緊組織全部兵力,向戎羌發動猛攻,阻止他們攻城的任何企圖。
蕭文明一聽這命令就急了:“王爺,現在總攻還太早了,按照戴元帥的部署,是要等到戎羌攻城時候,咱們才能大舉攻擊他們的背後。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全勝,現在倉促攻擊,就怕打草驚蛇,反而得不償失。”
康親王臉色一沉:“皇上的旨意說的明白,就要今日將戎羌攻城的部隊驅散,時間緊迫,哪還容得這樣磨磨蹭蹭的?要等戎羌工程,咱們再發動進攻,若是他們今日不攻、明日不攻,一年半載都不攻城,總不見得咱們就永遠等在這裡了吧?”
康親王這幾句話似是而非,可偏偏這時的蕭文明卻找不到可以反駁他的理由,略一愣神,身後已經響起了隆隆戰鼓,大齊軍隊的總攻比預定更早的發起了。
總攻發起的時機,不是戴鸞翔計劃的那樣。
可發起的模式依舊是他的那一套。
康親王的才能不過如此,讓他完全獨立自主地組織幾萬人、十幾萬人的大規模的攻擊行動,實在是強人所難,他也只能照貓畫虎,就按照戴鸞翔一開始的部署,組織這一場決戰。
然而兩軍交戰不像考試答題那樣,只要照著學霸答題的套路照抄,學霸能得多少分,那麼抄作業的人一樣能得多少分。
在戰場上同樣的作戰方法,在不一樣的時機施展出來,效果便會大相徑庭,甚至是截然相反。
還不光是時機的問題,或許僅僅是因為下達的命令的人發生了變化,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如果說按照原先的計劃,由戴鸞翔親自下達命令,攻擊的效果能有一百分的話,那麼由康親王過早的發動的總攻,其效果可能就只剩下了六七十分了……
只見按照計劃,三路大軍分別由三位戴鸞翔親手帶出來的大將帥領,從左、中、右三個不同的方向同時向戎羌發動進攻。
計劃如此執行,蕭文明和戴松一開始是有心理準備的,這三位將軍執行得也是一絲不差,所帶領的人馬、所行進的路線,都同戴鸞翔一開始的部署一模一樣。
然而隱約之間,他們卻感覺到這三路人馬出動時候的氣勢和決心,似乎存在很大的不足,正是要一鼓作氣,以無畏的精神,發動排山倒海的進攻的軍隊,這時卻被籠罩上了一層懷疑而又猶豫的陰影。
而就是這層猶豫和懷疑,讓對面的戎羌找到了可乘之機。
說到底還是康親王發動攻擊的時機太早了,戎羌這邊雖然準備工程,但是畢竟還沒有實施,他們自身調整的速度又很快,一見有中原大隊人馬鋪天蓋地一般發動總攻,戎羌騎兵便趕緊放棄了那些工程的器械,轉身跨上戰馬,便向大齊軍隊展開了反衝鋒。
戎羌不愧是馬背上的民族,也不愧是生於戰鬥的民族,簡簡單單的一個反衝鋒,便被他們執行得魄力十足。
大齊軍隊這邊雖然是三路出動,可戎羌這邊卻只一路進行反擊,將駐紮在洛陽城下玄武門前的全部五萬戎羌騎兵集結成了一隻大軍,直挺挺地便向大齊軍中路的那一隻軍隊。(下一頁更精彩!
直撲過來。
按照原先戴鸞翔的設想,戎羌既然發動了攻打洛陽城牆的行動,必將投入大量的兵力,少說也是全部兵力的二分之一。
這些人爬上城牆,便會受到鎮守洛陽的御林軍的牽制,一時半會兒是沒法從城牆上下來的。
那麼大齊軍隊正面,面對的敵軍總數就會從五萬人,狠狠地打一個對摺,變成只剩下兩萬五千人左右。
而此刻,戴鸞翔這邊則有十萬之眾,除去一部分預備隊,分成三路之後,每一路都有三萬人,雖然戰鬥力要比戎羌差上不少,但是人數上卻佔有巨大的優勢。
更何況這樣的優勢,兵力一共有三支,同時從三個方向發動進攻……
這樣的精心部署,必然能在最短暫的時間內佔據優勢,然後洛陽城裡的御林軍再乘勢反攻,那麼這一場仗也就贏下來了。
然而由於時機不對,現在戎羌卻能一下子集結起全部五萬人馬,並且指向一個方向發動反擊,這樣一來,每一路的大齊軍隊面對的都是戰鬥力要強過自己、人數也要比自己更多的戎羌鐵騎。
大齊的軍隊,已經處於雙重劣勢之中了!。&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