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4 洛陽城下(第1/2頁)
章節報錯
對於董鴻儒,溫伯明也是恨得牙齒癢癢:“蕭兄,此獠禍國殃民,日後必然要替天行道,將他碎屍萬段!否則這麼多百姓的性命在九泉之下,也是難以安息!”
“這是自然,不用溫先生說。我與同曹大人和韓大人商量好了,這就要去黃河,借漕船之用,去洛陽城下勤王,到時必然有誅殺董鴻儒的機會!”
“好!”溫伯明說道,“這便最好。黃河南邊,還有我替蕭兄置辦下來的一處基地,蕭兄從臨海屯帶來的軍糧輜重,還有不少積累在那裡,正好可以當做軍餉一併帶去。”
說走就走。
臨海屯、南湖屯以及虞山屯三路人馬,合起來有近兩千人,浩浩蕩蕩兼程而行,花了三天時間,便來到了黃河岸邊。
黃河岸邊蕭文明也早就準備下了船舶,原本就是準備著隨時接應用的,現在正好發揮了用處。
負責在此駕船的,也是蕭文明的熟人——就是洋湖裡東山村的漁民,領頭的是一個叫何榮的。洋湖岸邊的南湖屯千戶曹瑞也認得他。
蕭文明曾經在倭寇的屠刀之下,將整個東山村解救出來,因此何榮的人對於蕭文明心悅誠服,蕭文明叫他們怎麼幹,他們便會賣力去幹。
當即駕起六艘大船,先到黃河南岸走了一趟,帶上溫伯明存放在秘密地點的金銀物資,這才搭乘上將近兩千官軍,溯黃河北上,往西邊的洛陽而去了。
這幾艘漕船,可並不是什麼小舢板,而是蕭文明專門建造的。
蕭文明現在的臨海屯那裡,也是有造船廠的,按照自己的想法,不計成本地建造這種結實耐用、載重量大的大船不成問題。
只可惜這裡是黃河,並不是大海,蕭文明仿造西洋船打造的三艘大海船,並沒有辦法開過來,否則光靠那些海船上裝備的幾十門火炮,就能把敵軍轟的生活不能自理!
不過好像在漕船上,蕭文明也配置了五門火炮,是他辛辛苦苦從南邊人推馬拉運送過來的,等到有用的時候自然會點火放炮,就不知被炮轟擊的倒黴蛋是誰了……
思路客
線下正是深秋時節,菜花汛剛過,黃河水流湍急,想要在這樣的河裡溺水行舟並不容易。
不過何常等洋湖裡的漁民,不但水性極好,而且駕船的本事也極強,特別善於利用河水在岸邊的激盪,在湍急的黃河裡左右騰挪,就彷彿一條極為靈活的梭子魚。
而每逢激流淺灘,則由何常親自撐了一艘小船,拄著一隻竹篙,事先在河上探尋一番,一兩個來回便將河底的情況摸了個一清二楚,大船便在他的指揮之下,順利透過。
原本蕭文明的臨海港,在下水三艘大海船的時候,就請了何常等人一同上船,一邊是讓他們看一看自己船隊雄壯的樣子,另一邊則是讓何常也多少了解一下海上航行的技能。
現在替蕭文明駕駛這些大海船的,都是蕭文明重金聘請來的外國水手,這些人看在錢的面子上,還能替蕭文明忠誠辦事,可畢竟不是自家人,真到了要玩命的時候,他們未必肯下得了狠心。
只有何常這種同蕭文明有著過命交情的,臨到關鍵時刻,才肯拼著命幫蕭文明做事。
就這樣逆水行舟,走了有兩天的功夫,向北一轉彎,便進入了通濟渠。
通濟渠是一條人工運河,專門開鑿用來溝通黃河和京城洛陽的。
按照正常的設想,經由黃河送過來的由各地上交的錢糧賦稅,是可以由通濟渠直通京城洛陽的。
然而開鑿運河固然是一項大的工程,維護運河,更是一場千秋功業。
最近幾年、十幾年,大齊朝財政困難、、財源枯竭,很多地方稅收收不上來,連年虧空。
朝廷又要將大量的金銀花費在養兵、練兵上面,就只能開源節流了。
開源,滿朝文武或許沒有這樣的本事;卻把節流的眼光望向了這一條通濟渠。
十餘年不曾疏通,這一條京城洛陽命脈一般的運河,已有好幾處河道變得極其狹窄,河底淤積了大量的淤泥,大漕船從黃河已經無法經由通濟渠進入洛陽了,要麼由大船換成小船,要麼乾脆步行運輸。
有點心肌梗塞、冠心病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