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7 順水推舟(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話還用你康親王說,打不打福州城的利弊得失,毅親王和戴鸞翔早就已經和蕭文明一道分析明白了。
下令攻打福州固然容易,但拿下福州城也未必意味著白炎教治亂的一定結束,全部消滅白炎教的主力或是捉住其炎尊或聖女這兩個元兇,才是比取下一座城池更加重要的。
這兩個戰略目的,至少要達到其中一個才行,若是現在就強攻福州,其實是於事無補的。
更何況眼下來看,官軍也缺乏足夠的攻堅手段——福州過來是可以打的,但要是打下來,付出的代價也小不了。
對一個沒有太大戰略價值的目標,付出那麼大的傷亡,是一筆不太划算的買賣,因此毅親王等人決策下來還是暫緩工程的為好。
因此對於康親王提出的建議,戴鸞翔一邊表示拒絕,但也做了充分的解釋說明,心想著只要把說話說清楚了,康親王也就打消了這個念頭了。
畢竟就算康親王手上也有聖旨,但能在此處作出決斷的,最終還是毅親王他老人家,康親王不過有一個建議的權力而已,並不能夠獨斷專行地決定大軍的行動。
然而康親王的一番言論,卻簡單而輕易地把戴鸞翔種種理由全部駁回了:“戴元帥固然是用兵的行家,說的話也都有理。但是皇上的意思應該是要迅速敉平白炎教的叛亂,以免夜長夢多,我們做臣子的應該替君父分憂啊!”
這條理由頓時將戴鸞翔的各種分析全都壓了下去,抬出皇帝來,雖然不是天大的道理,但至少和天一樣大——畢竟在封建王朝皇帝就是天……
不過就算如此,也不能靠你康親王一句話,就一手遮天吧?
因此毅親王提出了質疑:“聖上還有這樣的旨意?老夫怎麼不知道?”
毅親王提出這樣的異議並不奇怪,當初在跟皇帝詳談平定白炎教的策略的時候,那時候提出的戰略,就是用盡量少的資源,儘可能徹底地將白炎教全部撲滅。
要實現這樣的戰略目的,就必須要用時間和空間來換取兵力和資源上的不足,否則在上述兩個條件下,再增加一個速度上的要求,那就相當於要“多、快、好、省”全部佔齊,這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世界上哪有這等好事?
不料康親王也有自己的理由:“皇叔不妨想想,皇叔和戴元帥在福建這裡打的那麼順手,如果皇上十分滿意的話,又何必下旨意來,要我殺入戰局呢?這豈不是多此一舉?之所以派我來,不就是為了協助二位迅速剿滅白炎教嗎?這還有什麼好懷疑的?兩位在福建作戰打的曠日持久,皇上也怕二位萬一失了手,恐怕就與朝廷不利了……”
康親王的話,其實毅親王和戴鸞翔未必完全相信,但是在這背後有一個邏輯,他們卻又是不能忽略的。
那就是毅親王和戴鸞翔長期帶兵在外,並且其中一個是有威望的皇親國戚,另一個則是皇上還欠著人情的海內第一名將——兩個都是絕對的敏感人物。
若
不能迅速地解決戰鬥,而放這兩個人在外面帶兵,皇帝能放心得了嗎?
老實說,就康親王的這點兵力和康親王本人的才能,送到毅親王和戴鸞翔這邊,其實送和不送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但這難道不也是皇帝擺出來的一種姿態嗎?再派一個地位崇高的人帶兵過來,就是為了作為牽制和掣肘的!
《極靈混沌決》
眼前的形勢,禁不住讓戴鸞翔想起了當年的野驢嶺一戰,那時的用兵和用人也都超脫了純軍事的考慮,而帶上了顯著的政治色彩。
甚至可以說,戴鸞翔被臨陣免去帶兵之職,跟他打仗打的怎麼樣沒有關係;而大起朝廷全軍覆沒,同戎羌的達利可汗的用兵,也沒有最密切的關係;五十萬精兵之所以被徹底消滅,與其說是被敵人消滅的,不如說是被朝廷裡這些官員消滅的!
難道一切又要重蹈覆轍?
皇帝臨機將不聽話的戴鸞翔和毅親王從前線換下,換上這個新來的康親王主持大局,然後康親王年輕氣盛、攻城不利,反而被白炎教抓到可趁之機敗為勝,幾乎已經被平定了的白炎教重新死灰復燃,一切功虧一簣嗎?
野驢嶺一戰的失敗以及其後兩年的賦閒在家,如果說對戴鸞翔有什麼經驗和教訓的話,那就讓他知道了:無論在何種情況下,無論受到了怎樣的責難和擠兌,都必須將軍權捏在手裡,只有繼續掌握了軍權,才能掌握對局勢的絕對掌控力!
就算不得不要因此,需要做一些違背自己內心想法的事情,但又能怎樣呢?
至少怎麼做、什麼時候做、做到何種程度?至少還是受到自己所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