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一點,毅親王也是贊同的。

因此兩人互相之間猛使了一陣眼色之後,毅親王最終還是選擇了妥協,並且把話說的十分客氣:“康親王果然是皇家之內的少年才俊,要是沒有康親王的提醒,老夫和戴元帥還真悟不到這一點呢!現在康親王又帶了數千大軍趕來馳援,現在福州城外已有官軍上萬之眾,而城池圍困這麼久,城中叛軍計程車氣也已到了最低點,的確是一個攻城的好機會。”

戴鸞翔也附和道:“不假不假,攻城作戰最講究一個瓜熟蒂落。如今萬事俱備,只欠最後一擊,那就請康親王率領大軍攻城吧,我等願效全馬之勞。”

別說,康親王這人的自知之明還是有一些的,在初到福州之時就經過了蕭文明的一陣敲打之後,康親王也意識到了:就自己的這點軍事才能和率領的軍隊,在福州城下就根本不夠看,更沒法指揮得動毅親王手下好比蕭文明的這樣一班驕兵悍將……

與其強行把指揮權拿在手裡自取其辱,還不如做個順水推舟的姿態。

“哎!這是哪裡話?本王在兩位面前不過是個小字輩,哪敢在這裡班門弄斧?要不我們看還是按照原來的,由皇叔坐鎮,戴元帥中指揮,我等齊心協力,一道把福州城攻下來,也不至於辜負了聖上的期望。”

這番話說的是很漂亮了,並且給足了在

場兩位的面子。

既然已經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了,那就沒什麼好再多談的了,打吧,這就攻打福州城吧。

如果按照之前攻打南平和蒲城的經驗,官軍是要先散佈訊息,動搖城中守衛的軍心,嚇得他們四散奔逃,同時開啟城門就可以趁虛而入了。

但是攻打福州城肯定是不能這樣做的,因為白炎教兩個首腦人物在城裡的機率不低,要是這樣做的話,十有八九會被他們跑掉的。

所以攻打城池的方法就只剩下一個——先封閉出路,再強行攻打下來,不讓其中的白炎教徒跑掉任何一個,等打下城池再慢慢鑑別,這樣才能保證萬無一失。

現在官軍一共聚集了一萬多人馬,按照毅親王的說法,兵力是足夠的。

但這種“足夠”也僅僅是滿足了最低要求而已,離做到遊刃有餘,還差著好大一截,不過勉強夠用而已。

但是既然已經下定了攻城的決心,那就必須克服困難、排除萬難,不能有半分動搖!

於是兩位親王和戴鸞翔以及蕭文明商議下來,制定下了這樣的部署。

由康親王率領所部四千多人作為主力,攻打福州南門;蕭文明率領蕭家軍等蘇州府的屯田兵攻打西門;戴鸞翔率領衢州府以及在福建本地招募的人馬兩千多人攻打東門;而剩餘的一千人左右,則由毅親王統率,在北門這裡守候,卻並不攻擊城牆,只用來圍堵從城裡跑出來的敗軍。

這就是圍三缺一之計。

攻打城池一定要留出一條逃生的通道,否則守城的人見沒有生路,就會頑抗到底;留下一線生機,他們抵抗的意志就會薄弱許多,對攻擊的一方而言,作戰的壓力也就會小很多。

於是在康親王到來的第二天,所有部隊都已運動到了指定的方向。

到第三天清早,人馬酒足飯飽之時,但聽戰鼓齊鳴,攻打福州的戰役終於揭開了帷幕!

福州的城牆並不高大,同金陵城的城牆固然無完全無法相提並論,比蘇州城的還要差一些,也就比蕭文明所在的臨海縣城稍好一些而已。

但是再羸弱的城牆那也是城牆啊,那也是磚砌石壘的,不是想打就能打下來的,就是用牙啃都啃不下來。

老實說,現在官軍攻打福州的準備並沒有完全做好,手裡的攻城器械不過是一些雲梯而已,所謂的雲梯也就是些更高的樓梯,比一般的樓梯稍微結實一點而已,算不上是什麼可以改變戰爭面貌的新式武器。

用這種方法攻城,還是需要大量的兵丁爬在雲梯上面,慢慢攀登城牆,而城牆上的守軍則有居高臨下的絕對優勢,可以用各種方法對付艱難蠕動的攻城部隊。

用這種方法攻打堅固的城牆,無論攻城的隊伍如何的英勇善戰,都不可能避免損失,蕭文明手下的蕭家軍,一個一個都是他的寶貝疙瘩,蕭文明可捨不得用來做炮灰……

至於讓其他蘇州府的弟兄填坑當擋箭牌,這種事情蕭文明也做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