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4 紡織業(第2/2頁)
章節報錯
世界各國,在完成了原始積累之後,無不都是以紡織業家的——就比如大英帝國的毛紡織業,美 國的棉紡織業和日本的絲綢紡織業。
等到中國崛起的時候,那就是眉毛 鬍子一把抓,不管是紡織業怎樣的細分門類,全都插一把手,反正是叫所有的競爭對手渾身難受。
只不過這項事業,就好像建立情報網路一樣,因為蕭文明過於繁忙,而暫時擱置了,如今蕭文明又有空閒的時間,又有迫切的需求,正到了舊事重提的時候。
不過好在蕭文明雖然沒有一門心思的發展過紡織業,但是準備工作其實是做了不少的。
首先是機器。
分散式的私營手工業,蕭文明當然是看不上眼的,要辦就要辦成規模的工廠,哪怕暫時無法實現流水化作業,也要把所有的機器全都集中在一起,同時運轉。
這樣才維修和管理起來,都要容易的多,生產出的東西也很容易進行統一的儲存、流轉和銷售,很大程度上發揮集聚作用,自然也就能夠降低成本。
並且大齊朝的紡織業十分發達,已經出現了比較先進的手工紡織機、紡線機、繅絲機等機械,對於這些機器蕭文明當然是要進行改進的。
特別是動力方面,可以從手工動力慢慢向畜力、水力乃至最後的蒸汽動力、內燃機動力方向發展。
但是這樣的
(本章未完,請翻頁)
發展都太長遠了,一時半會恐怕也難以做到,只能做一些細緻末節上的改進。
就比如說:讓鐵匠鋪的馬青,把現有紡織機上所有的金屬物件全都檢查一遍,發現有摩擦過大、磨損嚴重的,全都進行改造更換,這樣紡織機運作起來就省力得多,製造出的產品質量也好的多,就連故障發生的機率也減緩了許多。
其次是勞動力。
這就更好解決了,中國古代社會男耕女織——只要不是太懶,女子大多會一些紡紗織布的技能。
江南地區更是如此,上到六七十歲的老嫗,下到十七八歲的姑娘,那個不會紡紗織布?只不過受困與工具和個人的技能,他們製造出來的土布和綢緞,質量良莠不齊,放到市場上競爭力不足而已。
而蕭文明一下子打出了臨海屯的名號,張貼出募集紡織工人的告示,開出比尋常高出數倍的工資,一下子就招攬了四五百個職工,可以二十四小時不停地進行紡織,之前還特意給他們進行了培訓。
負責培訓的,一個是蕭文明的姐姐蕭文秀,她編織的手藝也是遠近聞名;另一個則是暫時寄居在臨海屯的溫伯明的心上人蘇舜欽。
蘇舜欽的刺繡功夫乃是一絕,還在暖香閣的時候,江南多少文人才子一擲千金,只想換他一條親手刺繡的手帕,往往都不可得。
如今由他們兩個親自培訓,兩家紡織廠的工藝水平突飛猛進,造出來的織品質量又好又穩定,產業集聚效應的優勢一下子就體現下來了。
最後的原料問題,就稍微難以解決一些,但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蕭文明發展紡織業,多少帶著一些臨時起意的意思,靠他自己臨時繅絲、紡線準備原料,肯定是來不及的了。
不過同蕭文明有生意關係的商人們,有不少是專門做紡織品生意的,向他們暫時挪借一些原材料,也不是什麼大事,甚至都可以不用付現銀,賒賬就可以了。
於是從蕭文明下定決心,不到十天的時間,蕭文明開辦的一間棉紡廠、一間綢緞廠,便馬不停蹄地開工了。
並且很快第一批產品,就擺在了蕭文明眼前——果然沒有讓蕭文明失望,這批面料拿出來,質量比起宮裡造辦局拿出來的絲毫不落下分,甚至還隱隱超越了一些。
這還不算完,蕭文明又請蘇舜欽,用這批綢緞為底子,專門繡了幾條帕子,又請同自己相熟的大商人過來一同品鑑品鑑。
一時之間,七八位大商人齊聚一堂,都饒有興致地趕過來參觀蕭文明的臨海屯製造出的第一批產品。
這幾個商人都是商場的老手,其中好幾個更是做慣了絲綢生意的,蕭文明拿在他們眼前的這幾條帕子,不過是巴掌大的面積,可依舊看著他們眼睛一熱。
尤其是金陵城裡的大富商張守古,看了更是嘖嘖稱歎:“爵爺,這些可都是好東西啊!爵爺果然出手不凡!剛入此行,拿出來的東西,就快把金陵城裡的老字號比下去了!”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