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4 紡織業(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蕭文秀的提議下,蕭文明曾經是想建立過防禦工事的,但是除了資金緊張難以投入建設之外,最主要的是蕭文明認為臨海屯的地理位置,應該可以保證他這個後防基地是十分安全的。
這裡又在長江以南、又在大海旁邊、又是大齊帝國的腹心之地,大機率是不會出事。
但偏偏楊安平就這麼打過來了——甚至是到今天,蕭文明都沒弄明白,楊安平為什麼會冒險打過長江?
但越是要應對這種出乎意料的攻擊,就越是需要事先做好防禦的準備。
於是蕭文秀再次提出了這樣的提議:“既然弟弟要在屯子裡多待些時間,有了空不如多修建一些城牆,免得下回再遇到敵人的時候措手不及,手忙腳亂。”
蕭文明十分痛快地答應了下來,並且說道:“城牆既然要造,那就要造最好的,隨便糊弄兩下,人家拿個鋤頭在牆角那一刨,就能把牆頭刨塌了,這種豆腐渣工程我可不要。”
蕭文明有這個想法,那也是在他看過了顧樂安修建的前進屯之後受到了刺激,才做出的決定:老子的臨海屯經營了好幾年了,靠它供養出來的軍隊,那也是南征北戰、威風凜凜,也是有底蘊的,無論如何也不能被你這個土財主比下去了!
修建城牆容易。
蕭文明原本就在臨海港裡養著日常維護、擴建碼頭的工人,乾的也是土木工程之類的重活,只需要略微地換個專案,就能把城牆建設起來。
可問題是變造城牆需要的錢呢?那怎麼解決?
當初蕭文明建設海港的時候,多一半的物資材料都是從董婉青那裡暫借的,也就是從泉州市舶司那裡暫借的。
這筆暫借的錢,蕭文明已經還了一大半了,後來因為市舶司副提舉董家的兒子董鴻儒東窗事發,被蕭文明發現他就是所謂白炎教的“炎尊”,因此欠董家的錢蕭文明也不還了,全都交給董婉青,存在她的名下。
而董婉青自從白蓮教起事以來,一直寓居在臨海屯內,不曾走出去一步,蕭文明給她的錢自然也沒處花——據說全都存在蕭文秀那裡,董婉青身邊只留一兩張欠條作為憑據。
反正不管怎樣,再從董家那邊弄來建築材料是不可能的了,所有的成本都得蕭文明一力承擔。
這幾年蕭文明賺的錢也存了不少下來,現在他手邊的現銀,也有個五六萬兩銀子,初步測算下來,這些錢全部掏出去,大約也能夠修建半座城牆,算是有了啟動資金。
其餘一半的經費,蕭文明可以慢慢再賺出來,不過這樣的做法相當於把蕭文明資金池全都掏空了,也就不再會有抵禦金融風險的能力。
要是再來一場大戰,說不定蕭文明更新裝備、賞賜士兵的銀子都沒有了。
想要再攢一筆錢出來,無非是開源節流而已——節流是做不到的,那就只有想辦法開源了。
恰巧,正在這個時候,臨海屯裡來了吏部派來的兩個公差。
他們過來也沒
(本章未完,請翻頁)
什麼大事,就是把吏部定製的信義郎的文蝶、印章、一整套朝服,給新晉的信義郎蕭文明給送了過來。
這些東西要和不要,蕭文明都在可與不可之間——沒有也沒什麼可惜的,拿著也不燙手。
特別是那一身朝服,之前毅親王在蕭文明離京的時候,就讓宮裡的造辦局特意給蕭文明定做了一套,如今吏部又送了一套過來,就有些多此一舉了。
並且吏部定製的朝服質量,顯然比宮裡的要差了許多。
就連蕭文秀也說:“還是毅親王他老人家疼你,一樣的一聲朝服,老王爺送給你的就板扎得多!瞧,吏部你帶來的,也就面料風光一些,衣角的線頭都抽了絲!”
“可不是嘛!”蕭文明也比對了兩件朝服,宮裡用的都是進貢的綢緞,縫衣服的也都是宮女一針一線用心做出來的,比起吏部那些大老粗大人是不知道好到哪裡去了。
偏就是這番對比,給蕭文明提供了靈感:是不是也可以再臨海屯裡發展紡織業?
原本在整頓全屯土地的時候,蕭文明就有過這樣的打算——一半地用來種糧食之外,另外一半地則是用來種植桑樹的。
種桑樹是為了幹什麼?不就是為了養蠶寶寶嗎?養了蠶以後就可以繅絲,就可以製作絲綢,也就有了完整的紡織業。
經過幾年的養成,這幾百畝桑樹,都已經長得鬱鬱蔥蔥,正到了可以採桑養蠶的時候了!
其實蕭文明從剛剛穿越過來的時候,心裡就有了打算:想要發展經濟,發展現代手工業,紡織產業是一道繞不去的坎兒。